本网讯(记者 李朝民)长大的儿女,像羽翼丰满的鸟儿一样离开家乡,飞向远方的城市,去寻索属于自己的美满生活;而在乡村故园,连同幼小的下一代,也就留给了农村年迈的双亲。他们,是乡土中国中一个特殊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老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七天时间,两个留守老人告别了尘世。
她们是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人:一位是75岁的匡秀英,另一位是83岁的邓兰卿,分别于4月27日和5月3日因病去世。
邓兰卿老人葬礼现场。何勤 何千里 本网记者 李朝民 摄
邓兰卿老人追悼会一角。何勤 何千里 本网记者 李朝民 摄
匡秀英丈夫姓彭,在罗汉村是单门独户,有3子1女。子女们生活并不是很宽裕,但为了面子,不让乡邻说闲话,他们决定为老人办个体面的葬礼。
罗汉村老支书邓查元说,邵阳县一直实行土葬,人死以“入土为安”。邵阳人对坟地的选择比较讲究,老人在世时,已经为自己物色好了葬地,一般在向阳山坡。家主彭新民原本为葬礼预算5万元,但实际花销6.8万元。现在,村民攀比思想严重,死后厚葬主要是给乡邻看,举债办葬礼并非鲜见。
为何会花这么多钱呢?邓查元算了一笔细账:文艺演出(1.8万元)、酒席(2.5万元)、香烟(1.2万元)、鞭炮烟花(1万元)、厨师(0.3万元)。
邓查元介绍,丧葬费用来源三个方面:匡秀英生前留下积蓄1.4万元、女儿随份子1万元、其余4.4万元3兄弟均摊。
5月3日早晨,记者在葬礼现场看到,孝子孝孙身着丧服,腰系草索,头戴孝帽,直系亲属都身穿孝服,头披“拖头”(白布裁成长条,一端用麻线绑在头顶,另一端垂于后背,长至脚跟)。曾孙以下辈分者或未婚婿、媳披红“拖头”。
出殡时,家主用惊天动地的烟花护送灵柩,沿途有路祭,有住户放鞭炮恭送,孝子时而跪拜回谢。落丧后,将棺木放入墓穴,铲土掩棺,丧葬结束。令人费解的是,亲朋前来吊孝者,不随份子,只买鞭炮和烟花,燃放后浓烟滚滚。
邓查元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丧事操办越来越奢华,越来越讲“排场”,酒席几十桌上百桌不等,花费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都有。罗汉村曾经推动过移风易俗,丧事从简,但因阻力大,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