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出身贫寒的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中航工业的首席高级技师,并拥有6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他说:“不是有了梦想才坚持,而是在坚持中让梦想更加清晰。”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技师洪家光。
将公交车变成“移动图书馆”
1978年,洪家光出生在沈阳一个的农村家庭。因为家里穷,子妹几个从小便自食其力,帮家里做农活。夏天,当别人家的孩子吃着冰棍满街跑时,洪家光却在帮母亲推垃圾,每天闻着那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冬天,当别人家的孩子围坐在暖炉旁写作业时,他却只能陪着妈妈推着冰冷的垃圾车。
洪家光为了尽早挣钱养家,初中毕业后,他便选择了一所技术学校。从洪家光的家到技校需要先坐火车再转汽车,往返乘车需要4个多小时。当其他人在车上睡觉的时候,珍惜时间的洪家光则选择了看书,将往返的公共汽车变成了他的“移动图书馆”。在3年的时间,他在公交车上自学了4本技术书。1999年,他以第一名的毕业成绩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刚进厂时,洪家光每月工资只有180元,每天靠吃2元一碗的抻面充饥。这时的他没有目标,奢谈希望。但他没有放弃努力,他利用零散时间补习专业知识,武装技术水平。在工友们眼里,洪家光就是一个“怪人”,他每天都穿梭在机床车间里,就连吃饭都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手艺活”。
“拼命三郎”拜师学艺
为了能够掌握更精深的技术,洪家光决定拜全国劳模孟宪新为师。可当时,孟宪新既不认识洪家光,也不和他在同一个车间,如何拜师成了难题。洪家光就用了个最笨的方法死磨硬泡。连续数天,他都跑到孟师傅那里去,主动当起了孟师傅的小助手。他发现,切削内螺纹,一般工人加工车床工作速度只能开到600转每分钟,快了就会直接打刀,可孟师傅加工时每分钟开到1200转还不用反转退刀。“我当时真的是惊呆了,也更加坚定了我拜师的信念”洪家光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洪家光练习实操与思考并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手艺突飞猛进。那时,在别人一年能完成4000个工时就不易的情况下,洪家光一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
2000年,公司生产任务异常繁重,洪家光索性把行李搬到厂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由于过度劳累,体力不支,在搬运时工件时砸伤了左手。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洪家光没去医院,忍着疼痛继续干活。直到晚上,他疼得在床上打滚,爱人硬拉着他才去了医院,并被确诊为严重粉碎性骨折,医生要求他在家休养2个月,可是,想到工作台上堆成小山的工件,洪家光最终不顾爱人的劝阻,休息3天后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左手缠着绷带,右手操作机床,他这一干就是两个月。从此,大家给洪家光起了外号叫“拼命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