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曾因生活优越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他们在亲人眼中是“不顾家”的爱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腾”的孩子……
但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他们中,有的立下“不脱贫不撤退”的铿锵承诺,有的将成功定义为“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
他们,就是用青春注脚脱贫攻坚的时代新青年!
“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好不容易说服黏在身上的女儿让奶奶抱,余静抓起包快步走向门外。听到“嘭”的关门声,警觉的女儿立刻发现妈妈偷偷跑了,她使劲挣脱奶奶的怀抱追到门边,无望地伏地号啕大哭。那尖厉的哭声追着余静,一阵阵撕扯她的心。
这样心痛的别离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反复上演,以致如今只要提及孩子,余静就会心酸眼红。2015年7月,“80后”的余静忍痛给刚满六个月的女儿断奶,从安徽省金寨县中医院主动请缨来到该县花石乡大湾村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湾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当时村里1000多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0户。
余静来后坚持吃住在村,一户户上门调研,找穷根寻对策。村民陈泽平今年57岁,老伴右手残疾,丧失劳动力,儿子多年前在车祸中意外离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余静上门后,先为他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由政府补贴搬进山下居民新区,又给他介绍了护林员的工作,还帮他加入了光伏发电项目。去年,靠光伏发电陈泽平就收入3000元,护林员工资也拿到了每月50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平时打零工等收入,日子有了很大改观。今年,余静又利用产业扶贫政策给陈泽平免费提供了3000株茶苗和一头猪,帮他谋划产业脱贫。
余静的付出让大湾村一步步走出贫困,也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去年大湾村共有20户71人成功脱贫。记者采访时,碰见村里一位失语村民,他向我们指了指余静,竖起了大拇指。看到余静要上镜头,这位村民起身走到余静面前,对着她“啊啊”地比划着,示意她整理好衣服,关切的神态如同亲人一般。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余静说。
如今,安徽省共派驻了3000个扶贫工作队,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成员大多是“70末”、“80后”的年轻干部。两年前,他们主动请战来到扶贫一线,成为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领头雁”。今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即将到期要回到原来的岗位,但有30多人和余静一样,主动申请再工作一个任期,誓言“不脱贫不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