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是连成一片的老宅子,距今已有差不多600年历史。地上铺着十几厘米厚的青石板,墙上粘着光滑平整的香糕砖,花格门窗上的木雕栩栩如生,就连加固房梁的木牛腿,也雕琢了精致的图案。
最气派的莫过于4个“台门”,旧时士子金榜题名才有资格修建,是家族的荣耀。有文物专家认为,这片宅子是戚继光抗倭那阵留下的,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可就在前段时间,严实的砖墙被推倒,青石板被撬光抬走,露出地底的淤泥。原本高大的台门,只剩下一片废墟。
按照宅子所在地政府——浙江省绍兴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这场把何氏祖宅夷为平地的大拆除,是为了“有效保护”:政府计划拆除现有“杂乱的建筑”,在原址上重建一个“绍兴古代抗倭第一城”。
“老房子躲过了潮灾,也躲过了抗战和‘文革’。几百年历史了,怎么说拆就拆了呢?”绍兴市斗门镇三江村78岁的何景成摇摇头。
他是这片宅子的主人。在未拆之前,宅子的外墙上,曾有文物专家要求当地政府写下的“保留”二字。而今,这些朱红色大字也随着拆迁消失了。
拆 迁
拆迁,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三江村眼下唯一的关键词。
10多天前的一个清晨,拆迁队开着推土机轧过来,“轰”地一下,何家祖宅的一面墙就倒了。
被惊醒的何景成冲到门外,推土机正轰轰作响,有些耳背的他声嘶力竭地喊,却没人理他。他跑到人多的地方,叫上10多个村民,才制止了推土机继续前进的势头。
早在去年,三江村就被列入拆迁规划。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三江村将以“绍兴古代抗倭第一城”来设计,恢复原先“一河二路”的格局,并在现存的古城墙基础上进行部分恢复,打造一个生态宜游的“三江所城”。
其中的第一步就是“拆除原本杂乱的建筑”。
半年前,钱塘江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和一些文物专家曾到三江村,走访了三江闸、东城门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城隍庙和花台门两处三普登录文物。
何家祖宅引起了文物专家的注意。明朝嘉靖年间,绍兴知府汤绍恩在下游修建了著名的三江闸,同时还在此修建了三江所城,以抗击倭寇的进犯。专家们一致认为,何家祖宅极有可能是嘉靖年间修建的老房子,“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他们特地跟当地政府强调,包括何家祖宅在内的几十处历史建筑应该保留。很快,镇里派人在这些老屋外墙写下了“保留”二字。
不过,文物专家的建议,以及政府写在墙上的“保留”二字,并不起多大作用。提出保留何家祖宅等建筑的文物专家是钱塘江管理局请来的,而后者对三江村的文物,并没有管辖权。
文物专家走后,三江村的拆迁工作开始了。一些文物专家认为有价值的建筑,也被拆除。有一次,杭州市历史学会理事何益良在村里撞上了开着推土机的拆迁队,对方直奔一处老台门而去。愤怒的他当即报警。可警察赶来后,只留下一句“我们不管这个事情”,便回去了。何益良是提议保护的专家之一。
见此情景,退休教师何景成有点慌了,这个年轻时曾因保护国家财产而屡获嘉奖的老人担心自家祖宅保不住,便和一些人到当地政府反映情况。镇政府的回复则白纸黑字地写着“对三江村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建造的时间较长、历史较悠久房屋不进行拆迁,暂时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