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最牛矿工”的震后生活:失去的都会挣回来

2018-05-02 07:26:15 中国青年网
A+ A-

彭国华在山上承包的林地,再过三四年,大批的树木就可以成材了

___满目疮痍已重回葱绿;悲伤哀恸化作生的动力。

___当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感动和激励着成千上万人收起悲伤,重建家园。

___10年里,这些闪亮的名字,已化为一个共同的符号,成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经历,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收获,

他们的意志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生命力强的树木,都活下来了” ——彭国华

人物名片

  “最牛矿工”

  彭国华

彭国华,今年47岁,安州区雎水镇人,靠种植林木为生,从1993年开始在老家附近矿山工作。2008年“5?12”地震时,在雎水镇附近一家矿场打工的他被埋在矿洞里,依靠雨水、手纸、小便充饥缓渴,坚持172小时后被亲人、工友、战士联合救出,被称“最牛矿工”。获救后,彭国华学会了泥瓦工手艺,以此谋生,农忙时回家照看林木。

■地震之后,他被报道为“最牛矿工”,一度被人们称为“传奇”,他并不这么认为,“啥子传奇哦,也就是命大而已!”

■困在黑暗中这么久,会不会留下黑暗恐惧症?面对这样的问题,彭国华提高了嗓门:“胆子更大了!一个人走夜路都不怕”

■他一时说得兴起,“以前买东西还要讨价还价,现在拿着东西就给钱……”

三轮车行驶在山路上,转过弯、翻过坎、穿过隧道,彭国华双手扶着把手,不时拉下面罩,挡住卡车掀起的尘土。沿路青山徐徐后退,开往矿山的卡车,缓缓爬行,发出闷响……十年前,彭国华被封堵在洞中172小时。获救后,他就是从这条路被人抬出去的。他至今记得那个下午,来不及开走的卡车停在路边,山头在太阳光下模模糊糊,所有人都在逃离。

地震后,彭国华和他的村子整体搬到了安州区雎水镇,当过泥瓦工、修过高速路、开过小卖部,无论工作怎么变,他都还是要在春秋两季回到20多公里外的老家,看管父辈留下的柳杉林。踩着青石上的苔藓,穿行在树林间,二十多年前种下的柳杉,一直都是彭国华手中的“底牌”,也是一家人生活信心所在。

家园

  “地震前有的家具,现在都有了”

绵阳安州区雎水镇,镇虽不大,却店铺林立、格外热闹。附近有矿场,矿上工人下班后,都喜欢挤到镇上餐馆,炒几个小菜、喝上两杯。彭国华骑着三轮车,从镇上经过,穿过主街,拐过弯就到家了。

虽只念过小学,在和外人介绍这里时,他都会一口乡音:“我们这儿是文学家沙汀的故乡”。

道喜村共有三百多户村民,地震后,整个村子都从山上搬到了离镇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村子变成了小区,平房变成了楼房,小区大门口,老人们坐成一排,聊着天。

小区中央,是一块水泥搭建的舞台,上面晒着粮食,舞台栏杆上牵着线,串着一排一排萝卜干。彭国华的家在舞台左侧一楼,妻子文友会打理着一间小卖部,白天都坐在客厅绣鞋垫,有人站在窗边喊,她就拿着副食递出去。

4月15日,彭国华从林场回到家中,文友会放下鞋垫,从厨房里端出4个同等大小的搪瓷碗,两碗菜、两碗饭,夫妻俩坐在小方桌上吃起来。胡豆炒肉、炝炒生菜,彭国华把菜夹到碗里,大口嚼着。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地震前有的家具,现在都有了。” 说到这些物件,彭国华有些得意。地震前,他修过青藏铁路,最远甚至到过广西做建筑工,天南海北跑,最后回到老家矿山做矿工。2000年,他拿出积蓄盖了新房,直到2005年才还完账。还没来得及享受,2008年,地震把房子夷为平地。

“好在一家人都还在。”彭国华说,“老天爷饿死的都是懒人。” 地震后,他开始跟着人学“码房子”(修房子),最后掌握了泥瓦工这门手艺,一天能够堆砌2500多块砖,他的工资也从80元一天涨到了120元一天。

挣钱不多,彭国华终究还是借助10年时间,让家里的一切都恢复到更好的状态,儿子在成都找了份工作,女儿也开始上初中。每周五,彭国华都会把车子开到秀水河,等到乘坐末班车回来的女儿,女儿回家,也是一家人饭菜最丰盛的时候。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