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2017-12-01 10:11:01 中国青年网
A+ A-

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在刮胡子 杨书源 摄

30多年前肄业,吃低保维生

1980年,江苏兴化戴南双沐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他叫刘汉清,当年16岁,考上了哈工大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热处理专业。那时候的大学生,比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海归派还要稀罕。

那时候,“天才少年”刘汉清是整个村子的骄傲。他去报到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为他送行。但是,刘汉清没能让乡亲们继续骄傲——他没有顺利毕业。

刘汉清痴迷数学,除了数学之外的其他功课,很多都荒废了。学校曾为他保留学籍,让他再学1年,他最终还是没能毕业。

留级的那年,刘汉清获得了去数学系旁听的机会。他依旧毫不理会专业。

当时在东南大学读研究生的同学陈国营,曾去看望刘汉清。结果发现,上课时间,刘汉清就痴坐在宿舍演算数学。陈国营劝他好好学习,刘汉清并不表态,温和地送走了他。

刘汉清说,数论里的很多东西很美,数字、数字规律很有美感。他之所以不努力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热处理专业的课程,是想把原来的专业忘光,“那是杂念,对数学研究有害。”

或许是受陈景润事迹的影响,他也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那颗明珠,却不得其门而入。或者说,他没有遇到千里马的赏识、引导,机遇女神也没有眷顾他。

1985年,回到村里后,他依然继续自己的寻美之路——钻研数论。30多年过去了,社会似乎已经忘了他,他也忘了社会。

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在第四排最左边。(周奕婷供图)

谁还会想起30多年前一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谁会去关注一个村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甚至“烂事无用”的老学生?谁有兴趣想知道他整天在思考什么?

以前,当北京大学学生菜市场卖猪肉的时候,社会震惊了;当人民大学学生沦落为赤贫农妇时,社会震惊了:天之骄子,竟然落魄至斯?

现在,当人们发现,江苏农村还有一个老大学生只能靠低保过日子的时候,人们又震惊了。当人们发现这个没能毕业的大学生还在痴迷数学研究时,更加震惊。

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退学回家研究数学。(周奕婷供图)

“成果”被弟媳付之一炬

痴迷钻研数学,前有成功者。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一度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来,他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

那时,他蜗居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遥的辉煌。

陈景润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人。刘汉清就是其中一位。“那个年代,流行理想,流行为祖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和老师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刘汉清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戴南镇双沐村见到刘汉清时,他正坐在自己的小屋中,无所事事。尽管已经54岁,除了憔悴一点,他看上去也就40多岁,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头发很随意的梳着,衣服干干净净。

最特别的是那双手,白白净净,就像20多岁年轻人的手。刘汉清不懂农活,不做家务,“刀耕火种,不算学问。”

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在新翻修的房子前 杨书源 摄

刘汉清的小屋,掩藏在一堆民居中,但他的房子最老。房子建于他考上大学前一年,也就是1979年。在高中同学筹资为他修葺房屋之前,他的小屋更破旧——泥地、屋漏、窗破,一片狼藉。

数学痴汉30年前名校肄业 回村钻研数论靠低保度日

刘汉清的房间,维修期间很杂乱。(周奕婷供图)

小屋到河边二三十米,是几块零碎的菜地,种着青菜、芫荽、胡萝卜等。这些并非刘汉清的“杰作”,而是76岁母亲刘加红精心打理的结果。

屋子里的家具,全部是父母在20世纪70年代置办的。一笸箩剥开的蚕豆,都是虫蛀的痕迹,随意摆放在桌上。

地上有一堆小得可怜的山芋。刘汉清家里没养猪,这山芋应该是他自己吃的。

“大学没毕业,你父母没怪过你?”

“没,他们什么都没说。我回来后,该吃吃,该睡睡,继续研究我的数学,愿意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那你研究数学,有什么目的吗?”

“你这个问题,有点过分了吧?”刘汉清显得有点不开心,一下让记者也愣住了——怎么就不能问“目的”了呢?

“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研究。这也是我荒废其他学科的原因。”

“那有什么研究成果吗?”记者只能换一种方式去问,依然没能免俗。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