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从连绵丘陵到巍峨群山,四川近年来全面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率先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生态文明新家园正在形成。
政策制度护航青山绿水
四川是全国3大林区、5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使命。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是一份不易的坚守,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四川近年来在划“红线”标“底线”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
2013年4月16日,《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印发,将四川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大类功能区域。《规划》明确,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受益地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横向援助机制,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红线”既已划定,政策保障势在必行。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出台。《办法》选取16个指标对四川183个县(市、区)进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对北川等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引导生态功能区县把注意力转到生态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上来。
5年来,四川省委常委会共15次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学习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2017年5月,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
自1998年以来,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4.23%提高到2016年的36.88%。2017年,四川将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确定为年度目标,今年上半年已完成572.3万亩。
生态优先护航转型发展
在四川青川县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地都是珙桐、连香树等珍稀植物,熊猫、扭角羚、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年年增长。如今,保护区已成为重要的景区,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早些年,当地老百姓靠山吃山是传统的吃法:砍树、打猎;保护之后,许多人开起了农家乐,吃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唐家河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百姓不仅自己保护生态,还会提醒游客不要破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