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一女学生到南京旅游,刚出地铁站就碰上一中年妇女向其推荐美容院服务。女生自称在上学,承担不起费用。妇女便鼓动她下载了贷款APP,仅10分钟,她就“被贷款”3.5万元,18个月连本带息总计39600元。近两年,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被迅速放贷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虽然5月份校园贷规范管理的“通知”出台后,有效地关闭了部分不规范平台,但是面对千亿市场级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不少机构或个人依然迂回操作,紧盯大学生群体不放手。
乱象 校园贷的各种“坑”
今年5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实际上,校园贷的整治自去年4月银监会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算起已经超过了一年的时间,今年5月《通知》一刀切的做法虽引发部分争议,但不得不说,监管的频频亮剑也确实源于“校园贷”本身的乱象丛生。北京晨报记者通过对相关业内人士以及公开资料的调查,发现校园贷大致存在着3个坑是借款人尤其要注意的。
第一个坑:收费混乱,主要体现为费率不明。“零首付”与“低利率”是部分企业宣传时常用的口号。但是实际当中产生的诸如中介费、手续费、代理费、逾期罚息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十分混乱。融360调查显示,约六成的平台费率不明确,逾期后每日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达60倍之多。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购物而选择贷款,最终要偿还的“本息和”相当于贷款本金近1.5倍。最终,导致还款时力不从心,继而引发一系列不好的社会事件。
第二个坑:暴力催收。暴力催收,给借款学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很多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了借款学生。再如身体暴力,非法拘禁,暴力伤人等。
第三个坑:风控难真正起效。大学生群体这么大人口基数的一个人群,全都是诚实守信的四有青年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也存在自控能力差,缺乏信用的人。那么如果不能做到严格审核甄别出这些不符合信贷资格的人就很容易产生不好的社会事件。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对贷款对象疏于审核,缺乏完备的风控手段。而各种校园代理人很多是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其并没有金融行业方面的相关从业资格,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引发了一线开拓人员盲目诱导不符合借款对象借款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