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广州市河长办第八次公布35条黑臭河涌的污染“贡献”量化排名,涉及这些河涌流经的50多个街镇。从本次公布的排名看,7月份河涌污染物排放量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恶化明显的河涌有珠江涌、雅瑶涌等,有所改善的河涌有车陂涌、兴华涌等。
据悉,广州市治水办在去年11月份就开始重点开展了全市“35条黑臭河涌污染物排放量化分析”工作。本期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黄埔区的珠江涌和花都区的雅瑶涌水质恶化较为严重。
珠江涌源于黄埔区护林路,监测显示,珠江涌7月平均氨氮浓度较上月上升236.6%,COD(生化需氧量)污染物排放量上升33.2%。花都区新雅街的雅瑶涌水质也较上期明显恶化,7月平均氨氮浓度较上月上升135.3%。
水质改善的河涌方面,随着截污、控源等各项整治工作,天河区车陂涌水质逐渐改善,7月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50.5%,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9.8%。
花都区杨二村内的兴华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24.4%,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6.1%。
位于白云区的沙坑涌,自6月起,沙坑涌水质由轻度黑臭改善为不黑不臭,河涌水质继续向良性发展,7月仍保持不黑不臭,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下降11.7%,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6.8%。
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副站长孙雷表示,7月份的河涌监测评价期间,广州降雨情况明显减少,河涌由丰水期开始向枯水期转换,大部分河涌水量明显下降,整体水质有所恶化。从监测结果来看,广州市35条重点整治河涌的COD污染物排放总量从6月的135.8吨/天下降到7月的100.9吨/天,同比下降约25.7%。氨氮平均浓度由6月的5.86 mg/L下降至7月的5.73 mg/L,同比下降2.2%。
综上监测评价,35条河涌中,属重度黑臭的河涌有1条,占比2.86%;属轻度黑臭的河涌有21条,占比60.00%;完全不黑不臭的有13条,占比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