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8月11日银川电 (记者许凌 吴舒睿) 尽管八月的宁夏骄阳似火,可南部山区却凉爽异常。来到曾是赤贫千里西海固地区宁夏同心县,听的是扶贫,看的也是扶贫。“要在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解决6.9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就是我们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同心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表情凝重:抓扶贫,干扶贫,没有创新思路怎么能行?这两年我们在工业园区里搞得“扶贫车间”就很受建档立卡户欢迎。
制毡车间
扶贫车间,怎讲?“这就是我们工业园区的特色啊!就是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扶贫车间。政府帮企业发展,企业帮政府解决贫困户就业难的问题。一举两得,颇见成效。”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
走进同心县扶贫产业园,道路两旁整齐的分布着各个企业的厂区,每个企业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厂房却整齐划一。马书记边走边介绍说:园区始建于2014年,属自治区级产业园——宁夏同德慈善产业园“一园四区”之一,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族用品和羊绒产业。这里大部分厂房都是由政府统一建设的厂房提供给企业使用,所以每家企业里面,都招收一定人数的建档立卡户,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扶贫车间”。
为什么企业都愿意配合政府安置这么多的建档立卡户呢?
“政府给企业的政策非常好!不仅前三年厂房租金免费,之后的租金也才一平方米6元,企业既节省了建设资金,又节省了租金。企业每招收一名建档立卡户,政府每年就补贴1000元。为了让建档立卡户都有一技之长,他们的培训也由政府统一安排,现在园区共有近400建档立卡户。”同德工业园区副主任马俊杰告诉记者。
既然政府给给予这么大帮扶力度,企业发展得怎么样呢?
24岁的马小兵年纪轻轻已经是同心县民族毛毡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他的公司就坐落于同心县扶贫产业园。“我这个厂房就是政府建设的,我们公司现在是西北唯一一家生产毛毡的企业,以前只是小规模经营,自从2015年搬入园区后就开始规模化生产。以前擀毡时项传统手工艺,一天才能做一条,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毛毡制品在比较寒冷的地区都很受欢迎,我们的产品一般销往东北、西北五省的比较多。2016年,年产2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9000多万元,预计未来产量突破5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2亿元。现在公司用工70人,建档立卡户就有30人,既然现在我有能力参与进扶贫这件事情当中了,我就想踏踏实实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有工作干,有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