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智慧对接,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战略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行动上的对接。”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对记者表示,“三年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始终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不断为沿线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年会在陕西韩城举行,以“‘黄河明珠’新起点,‘一带一路’新机遇”为主题,就“一带一路”建设汇集智慧力量。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韩城市人民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大学、华侨大学等主办方,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和智库的专家、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做细做实智慧对接
在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深入研究各具特色的细分领域,将智慧对接做得更细、更实,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提出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是考量工具功能还是文化功能,“一带一路”建设都需要语言铺路。应努力扩大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的地位,打造文化精品,加强汉语文献在国际上的声望。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则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要真正落地,需要企业的积极作为。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是自发的、零散的、碎片化的。更好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企业从小到大、从一般企业走向跨国企业,需要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助理、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提出,学者们要积极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员。“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不是简单的“yes”或“no”,而是需要用文化产品和文化载体,让沿线各国和各国人民对此有深入了理解和认同,这样才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目标。
更好凝聚各界力量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更不是哪一个群体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的积极协同、共同推动。
在这方面,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强调了华人华侨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通晓两国语言、熟知两种文化、贴近两个市场,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实现‘五通’的重要社会资源。”贾益民建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发挥出华侨华人的优势和作用,使他们成为有力的参与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