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知名的“百岁慈善老人”刘家元无疾而终,享年103岁。昨天,老人在陵园安然落葬。
老人生前多次参加本报慈善活动,也是本报报道的最高龄慈善老人。据简单统计,老人一生共捐出30多万元,这些钱,都是他从退休工资里一点点积攒出来的。
昨日,老人儿子、华夏千秋教育基金理事长刘会兴说:“临终前,老爷子特意交代,把自己所剩不多的财产全都捐出来,用于资助贫困山区教师。”记者看到,老人存折上最后的存款是10.369万元。
爱做慈善,每次登报都给街坊们看
刘家元老人出生于1915年,年轻时从鄂州来到武汉,当过馄饨店学徒,在码头做过苦力,后来一直定居在武昌区江零社区。
1924年,和大多数穷人家一样,刘家也老早就揭不开锅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附近有个姓纪的大户人家救济穷人,赈灾放粮。于是,刚满10岁的刘家元就和父亲一起,父亲挑着一副箩筐,他拿着个大粗碗,往20里外的大户家赶去。正是这担谷子救了刘家元一家。
为此,刘老记挂恩情90多年,让家人多方打听探寻,2015年终于在大冶找到了纪家的后代,老人带着儿女们亲自登门道谢。
当年受人一饭之恩,多年来刘老一直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2012年,刘老参与本报助学活动,捐出10万元资助40名贫困大学生;2013年4月,芦山地震,他又捐出3万元在灾区建起一间“板房教室”;2015年,再次捐出12万元资助贫困留守儿童……老人只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这些钱,都是他从退休工资里一点点积攒出来的。
刘老乐观开朗,是有名的“老顽童”,每次登报都要拿给街坊们看。大东门社区的街坊老朱告诉记者,刘老爷子为人和蔼可亲,大人小伢都爱和他亲近。街坊邻居的小孩肚子饿了,只要跟他一说,老爷子就下厨做些吃的。“那时我还小,也经常去他家里蹭饭,老爷子下得一手好面条。”老朱回忆道,几十年了,直到如今他们父子只要听说街坊邻居有困难,一定会伸出援手,全力帮忙。
1972年,刘老成为当时第一批退休的码头工人。儿子刘会兴调侃道:“老爷子拿退休工资时间比上班的时间还长,总是开心地说现在享福、赚了,赚了就要跟大家分享。”
没读过书,让儿子设教育基金资助老师
2008年5·12地震后,老人的儿子刘会兴到报社送来30万元,这笔钱在灾区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老人跟儿子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报道的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时舍身护学子的义举,一直让他不能平静。老人没有读过书,一生最羡慕的就是教书先生。
第二年5月,老人和儿子再捐30万元,联合本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成立了华夏千秋教育基金。老人的意图就是要帮助改善灾区及边远山区教师的生活条件。老人曾说:“有这些老师的存在,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成长,更多的孩子受益。”
传承老人的慈善理念,刘会兴已累计向社会捐款300余万元。每年暑期,华夏千秋教育基金都联合本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把来自全国各地扎根基层的优秀乡村教师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并为每位教师颁发奖金5000元。截至目前,该项活动已举办8届,有130余名教师受到表彰。同时,华夏千秋教育基金还捐建了希望小学,资助多所乡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帮助一大批留守儿童和贫困中小学生。
刘会兴说,老人临终捐出这笔10万余元善款,将在今年8月全部用于资助评选出的山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