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88岁老人写日记70多年 日记本已攒100多本

华商网-华商报 2017-04-21 05:16:53
A+ A-

原标题:88岁翁写日记70多年

日记大多数都会写,但坚持一辈子却实属不易。家住宝鸡凤县的紫柏山下的88岁老人刘清善从18岁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当地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浓缩记录在了100多个日记本里。

70年记了一百多本

  艰难岁月靠日记打起精神

“我们全家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心里高兴,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刘清善老人正在给家人朗读的,是他写于1974年10月1日的一篇日记,文字简单朴实,时代感鲜明。从1947年至今,刘清善老人每天坚持写日记,一写就是70年,日记本足足积攒了100多本,300多万字。

他在今年4月初的一篇日记中写到:“春天来了,农民们每天忙于春耕春种……人,就这一辈子,每一天都应当在有收获中度过。”老人的日记内容从70年前到今天历经时代变迁,记录的大多是老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还有当地发生过的大事以及养儿育女家风家教等内容。

问及写日记的初衷,刘清善老人说当初是为了搞好工作,年轻时家中老人告诉他,要想写东西,天天多写日记,就这样持续了大半个世纪。

刘清善祖籍汉中,解放前读过高中,在军校学习过,还当过教师,历经颠沛流离,右派、平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凤县留凤关镇高桥铺村安家生活至今。刘清善说,日子最艰难的时候,他和妻子带着3个孩子没吃没喝没地方住,全靠写日记让自己打起精神。

“挖蕨根,挖野菜,找树根。牛圈棚里走过来,我现在把房也修好了。我在整理日记的时候,边整理边回忆当初咋样熬过来的,就自己佩服我自己。”刘清善老人说。

  日记是家里的精神财富

  总结经验 记录变化

翻开老人的日记,仿佛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他写日记的纸张,也从纸烟盒、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变为到现在皮质的日记本。刘老说,现在日子好了,他的日记里更多的是总结人生经验,记录当地变化。

刘清善老人说,自己每去一回凤县县城,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建设确实快得很,修的房多了,道路设施好了,简直是日新月异,这些都会写在他的日记里,有时候记录下所见所闻,有时候写几句感受。

刘清善的女儿刘妙莲说,如今父亲虽然已是88岁高龄,但每天写120个毛笔字和一篇日记的习惯仍然雷打不动。即使外出,也会带着纸笔写日记,回来后再把纸夹到日记本里,人们都笑称他是“活档案”。

“如果要是没有我父亲这七十多年的日记,就不会了解到他们当年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我认为我爸记录这七十年的日记对我们家族也是精神财富,对社会也是大半个世纪的纪实和简史。”刘妙莲说。 华商报记者 张宝龙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