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小学踩踏事故看我们终将逝去的乡村)
一方面,是乡村小学生源的凋零;另一方面,一些县镇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小学,生源暴涨。有人在担忧乡村小学的消瘦,有人在烦恼县镇小学的浮肿。但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而已。
近日,发生在河南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的踩踏事故,引发舆论关注。在这次事件当中,一个细节,或者说普遍现象进入人们视野:该小学平均班级人数严重超标,而厕所设备不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此前的报道被翻了出来,不少地方的乡村小学,则出现了一个班级仅有一个人、教师比学生多、甚至整个小学的学生完全“清零”、小学变身“幼儿园”等现象。
一方面,是乡村小学生源的凋零;另一方面,一些县镇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小学,生源暴涨。有人在担忧乡村小学的消瘦,有人在烦恼县镇小学的浮肿。
但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而已。富裕起来,或者说至少是教育观念富裕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拥有更好未来的期望,无可厚非。当然,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利就不用说了,更多的孩子将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弊端则有乡村教师的工作问题、乡村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等。
但城镇化的整体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也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其实,乡村小学的凋零,一定程度上也是村庄不断消亡的伴随现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曾多次在公开提及自然村消亡的现象,称“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也曾给出一组数据: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