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警探,也是个画家,跟其他警察不一样的是,画笔就是他的枪,“呼格案”的真凶“微笑杀手”赵志红、甘肃白银案的“杀人恶魔”高承勇,他都曾画过。
2016年12月23日上午,上海天目东路80号,上海铁路公安局院内,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每到年底,铁路公安的事务便会增多。
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张欣,此刻正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清闲地搞着创作”,一幅素描的仕女图,在他笔下缓缓现出,画面上的女子清秀玲珑,虽然尚未完工,但已栩栩如生。
很少有人知道,这名擅长于画人像的公安局里的“画家”张欣,竟然就是给“呼格案”、“白银案”等全国轰动大案的嫌犯画模拟人像的技侦专家。
最近一段时间,张欣接到的重大任务比较少,可他仍然笔耕不辍,每天至少画上一幅人像。
张欣说,随着科技的进步,能用到他的时候越来越少了。“画像只是破案的手段之一。社会在发展,必须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落伍。学习应该说无止尽的。”张欣认为,他越没有活干,说明案子越好破了,社会治安形势便越好了,只要“天下太平”,他乐意自己清闲无事。
自幼便有画画的天赋
张欣1960年出生在上海,祖籍在江苏省宜兴市。17岁那年,张欣参军入伍,到北京海军司令部当了一名通信兵。从小时候开始,张欣就爱好画画,到了部队,画画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连队领导安排他给部队宣传栏出墙报,给战友画速写与素描。
1986年春天,张欣结束了7年的军旅生活,转业到上海。脱去军装、穿上警服的张欣,成为上海市公安局铁路公安处的处长秘书。
回想起来,张欣第一次参与破案纯粹是个偶然。1986年夏天,上海老火车北站行李房的一台彩电被人冒领了。在那个年代,彩电可是个稀罕玩意儿,一般人家搞不到,这绝对是一个大案件。
那时候,车站还没有安装摄像头,冒领人也没有留下有用的线索。负责管理行李房的工作人员告诉办案人员,虽然不知道冒领人是什么人,但他清楚记得那人的相貌特征。把冒领人画出来,按照画像找人,不就可以了吗?办案人员赶紧请来一名在上海某大学教美术课的老师,让他来给冒领人画像。这名老师接连画了几幅,虽然画得都很好看,但那名工作人员一直摇头,说不像。
第二天,公安处金处长带着秘书张欣来到现场了解案情。张欣站在一边,听着工作人员反复描述冒领人的相貌特征,顿时来了兴致,他拿过纸来,随手勾勒出一个人的头像出来。
画像刚画好,站在一旁的北站派出所周副所长指着画像说:“这不是刚被站上开除的搬运工徐小林吗?”周副所长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到徐小林家,果然发现,在火车站被冒领的彩电,仍捆在徐小林的自行车后车座上,还没来得及卸下来。
一桩大案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被张欣给破了。金处长觉得张欣是个特殊人才,调他去刑侦队技术组工作,专门给犯罪嫌疑人画像。
张欣每天都会画一副人物图
利用通勤时间,演练模拟画像
到刑侦队之后,老刑警告诫张欣,作为一名刑警,不经手5000起案子,就不算合格的刑警。
那时候,公安的侦查工作还依靠传统侦查手段和技术手段。受技术限制,看模拟画像抓人,是警方采用的重要侦查手段。
要想画得像,画得准,画出神韵来,画像者必须练就扎实的人物速写、肖像画和素描的真功夫。
为此,张欣特意到上海美术学院进修大专和本科的美术课程。
当时,张欣还住在松江的家里,每天坐通勤火车到上海市区上班。他借着上下班的时间,带着画本、画笔,对着从自己面前走来走去的旅客作画。张欣回忆,
这是一种实战,在实际发生的案件中,被害人或目击者与犯罪嫌疑人的接触往往只有短暂的一瞬间,如何捕捉这一瞬间,非常重要。
在进修期间,张欣画了十几万张人像,这甚至远远超过美术学院硕士生、博士生的练习量。每到节假日,张欣就走出城市,到农村、矿山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去逛,认真观察各类人的体貌特征,不放过任何一次写生的机会。
慢慢地,张欣开始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他意识到,人的面部特征其实都是由最基本的器官特征构成的。他开始反复地画人的头部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且把这些部分拆分。
他把人的脸形、嘴、耳朵、眉毛、眼睛、鼻子分成不同的形状种类,犹如拼积木一样,反复组合、临摹。
妙笔本自苦练来,经过十多年,数千起案件的历练,张欣的画像水平渐渐提高。
张欣回忆,大约办案画了7000张人像时,他有了新的领悟:
能否画得准确,实际上取决于画像者能否和目击者彻底沟通,只有进入目击者的角色,完全体会他的所有感受,才能准确地理解他的描述,只有准确理解了,才可能准确画像。
后来,张欣连破大案,有了名气,当了师傅,全国各地都有他带的徒弟,如今,他的几个徒弟在刑侦领域也都逐渐声名显赫。
张欣就是这样一笔一划地把罪犯勾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