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回顾
河南漯河72岁的李桂敏老人家住4楼,儿子在外地打工,平时靠钟点工照料。12月17日上午9点多,她心脏病突发,四邻闻讯赶紧拨打120。急救人员赶来后看到老人体重80多公斤,行动又不便,表示“抬不动老人”,随即离开。热心邻居拨打110,4名警员赶赴现场,最终通过轮椅将老人送上了警车,一路护送她进了医院。目前,老人已经脱离危险。(消息来源:12月23日《漯河晚报》)
老人已脱险,但人们悬着的心并未完全放下,因为事件足够典型:独居老人突发心脏病,四邻都是老人搭不上手,120急救人员“抬不动”,时间耽搁一秒就增加一分危险……怎么办?警察的“救火”固然令人欣慰,但显然不能总指望110干120的活,120人手不足,110人力也不充足。类似事件完全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这恰恰是刺痛社会神经的地方。
“120”是急救的代名词,若连患者都“抬不动”,怎能承担起救人的重任?退一步讲,即使真抬不动病人,120最该做的是请求支援、增派担架工,而不是一走了之。
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担架工人手不足甚至不配担架工的现象并非个案,在搜索引擎中搜索“120+担架工”,类似报道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引发了官司。银发时代已到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解决120“抬不动”的问题显得格外迫切。
抬病人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谁都能随便抬的,自行找人搬抬风险不小。而现实中120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担架工工资待遇低,职业没有吸引力,人手不足是常态;另一方面,我国既没有国家层面上的院前急救法律,也少有地方出台规范性文件,抬人责任和风险界定处于模糊状态。
深究不难发现,120担架工短缺问题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缺钱,要增配担架工首先就要面对谁来出钱的问题;二是缺法律法规,院前急救机制和体系亟待完善。这种情况下,尽管各地都苦寻破解之策,但治标不治本,且问题容易反弹。120担架工短缺甚至“抬不动”病人是当前院前急救体系不完善的一个真实缩影。
院前急救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担架工配备,保障其福利待遇。同时,加快立法,厘清急救各环节的责任分工和风险界定,制定免责条款,免除急救人员后顾之忧。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不能让“抬不动”拖了120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