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争议20年“职业打假人”的“江湖”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新媒体专电 题:争议20年“职业打假人”的“江湖”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卢国强张淼淼
他们鲜以真面目示人,很可能就是逛街时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他们烂熟法律规定、掌握鉴定资源、精于索赔技巧,即使被百姓奉为揭黑打假英雄时,也毫不避讳“逐利”的初衷。
职业打假20年,他们有人出入乘豪车、坐拥豪宅,也有人被无情淘汰,争议始终伴随。“3·15”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近三位职业打假“老炮儿”,探究这个群体背后的“江湖”。
江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
1995年,22岁的青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12副假冒索尼耳机,并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获得赔偿,从此走上职业打假道路这是中国民间打假的开端,“职业打假人”王海迅速引起关注和效仿。
那是个属于“老炮儿”的年代,无数个“王海”奔向全国各地的商场、市场,几乎每一个主要城市都会有一两个标志性的“职业打假人”,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黑幕被曝光、知名企业陷入“造假门”。
那时,杨连弟还是北京市原宣武区一个连锁超市的店长;前公安民警、工商局干部刘殿林已经“下海”经商,受到“王海现象”的影响,杨连弟和刘殿林分别在北京和唐山开始打假生涯。
当时40多岁的刘殿林专程从河北到北京,对20岁出头的王海以师礼相待。一年以后,刘殿林羽翼渐丰,因为不认同当时王海的观念和打假模式,以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复杂的原因,与王海分道扬镳。
刘殿林拉着一帮人组成联盟,“打着王海的旗号反王海”。杨连弟说,他曾经试图撮合这对曾经合作默契的师徒,但两人裂隙已深,似乎很难再回到当年的状态。
“王海是我的老师,随着年龄增长这事也淡化了,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合作。他比以前大度,为我们这个行业考虑的也多了。”20年后,刘殿林这样说。
打假人与商家的“恩怨”也颇有意味。“3·15”前,已经是“大佬”级别的杨连弟亲自出手,向北京一家销售过期糕点的知名商场索赔。杨连弟说,这家商场位于长安街边的总店是他打假的起点,他也因此被列入“黑名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不能在总店正常购物,因此对这家商场“格外关注”。
而刘殿林则因揭露凉茶中违规添加药物与一家凉茶企业结仇,但几次交锋后,厂家因彻底规范化而发展迅猛,双方不但“一笑泯恩仇”,刘殿林更是被聘请为厂家打假顾问,奉为上宾。
规则:“你有你的规矩,我们也有我们的规矩”
江湖上往往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对于职业打假人,对手并不总是喜欢用文质彬彬的方式解决问题。
“曾经有个打假人,被打假对象雇来的人在派出所门口扎成重伤。”王海说,总是有打假对象“算不清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