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14日电(记者潘洁)“我一直期待可以过来采访,如今终于成行了!”喀麦隆《论坛报》副主编吉蒙兴奋地说。
13日,包括吉蒙在内的27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记者走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从孔子学院的建设规划到非洲学生来华读书的入学标准,从如何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到如何增进中非学术交流,非洲记者们抛出一个个问题,记录一个个镜头,试图从一所高校研究院的发展中探寻中非日益深厚的人文往来。
成立于2007年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每年接收各类非洲留学生近千人。随着中非交流的日益密切,该校非洲留学生数量及各类学术交流项目也在逐年增长,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还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
“我非常期待这次采访,因为正是这所学校与我们国家的高校共建了孔子学院,不少中文老师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吉蒙说,喀麦隆目前约有1万名学生在学习中文,但只有200多名中文老师,远不能满足需求,希望今后能开展更多中文教师培训项目。
来自刚果(金)的记者卡布库特别关心什么时候孔子学院能在他们本国开设。“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去非洲,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人来中国,但却没有孔子学院。如果在我们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相信会有利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
除了孔子学院,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该校的非洲留学生了。“有多少来自科特迪瓦的学生?”“我可以采访喀麦隆留学生吗?”“非洲学生来华学习的入学标准是什么?费用怎么算?有奖学金吗?”
来自乌干达的记者卡托说,很多非洲学生都想来中国学习,不仅学习语言文化,也希望能学习经济管理、物流、机械制造等,期待更多高校能为非洲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便利。
在交流会现场,该院索马里籍教师和丹向记者们介绍了一部由该院师生自主创作的六集纪录片《非洲人在义乌》。
“这个纪录片不仅会让中非两地人民更好地了解彼此,也有助于消除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利比里亚记者森克佩尼说,纪录片有非洲教授的参与创作,客观描绘了在义乌打拼的非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外界看到了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当地社区。
他说,中非关系不只是政府高层的交往,不只是签订了多少项目合作协议,更是双方人民的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