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特稿:雪域高原在希望中坚定前行——多国人士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华社记者
在他们眼中,过去五年,西藏的发展变化令人赞叹,中国政府对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付出巨大努力,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藏的成就有目共睹。
他们是曾多次造访西藏的专家、学者,来自不同国家,对西藏抱有真挚情感。他们相信自己在雪域高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跨步发展 蓄势进取
“西藏城市和乡村的面貌都在变化。过去29年,我曾17次访问西藏,亲眼目睹了西藏的巨大发展,拉萨和周边地区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都得到极大改善。”比尔·沃诺克多年致力于促进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与拉萨市友好合作关系,是“博尔德-拉萨姐妹城市项目”负责人,他对西藏的发展成就感到由衷喜悦。
在前往西藏山南地区的路上,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马库斯·鲁道夫感受到当地的现代化气息,“有的公路比德国公路的水平还高,还有新修的铁路、输电铁塔,手机信号满格……”
“电气化无处不在,这将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曾是电气工程师的鲁道夫,凭自己“理工男”的敏锐观察力捕捉到西藏前进的脉动。
在拉萨一家奶牛养殖示范中心,卢森堡学者阿尔贝特·艾廷格看到,这里配备了从新西兰引进的全自动挤奶设备,原来要手挤牛奶的藏族牧民如今只需按下开关就能轻松完成繁重工作。
“中国政府致力于让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引进最新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就像冲劲十足的火车头,带动西藏经济发展。”艾廷格说。
“西藏从中国经济总体发展中获益越来越多,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未来发展优势明显。”令瑞士洛桑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奥托·考波印象深刻的是,藏族企业家群体逐渐壮大,在商业和旅游等领域表现抢眼,已成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尊重传统 面向未来
艾廷格在西藏旅行时看到当地标识路牌、报纸、学校授课都有藏语。在西藏走访过不少寺庙的鲁道夫发现,这些寺庙得到精心维护,古籍得到细心修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政府鼓励下学习传统技艺。
“藏汉双语教育给西藏青少年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未来,他们不再像祖辈那样只能选择当喇嘛或务农放牧,而是有更多想法和选择,”曾出版三部有关西藏著作的法国哲学家、作家索尼娅·布雷斯莱说,“西藏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今天的西藏尊重文化,更意味着西藏瞄准未来的发展。”
今天,不少法国人通过布雷斯莱的著作了解真实的西藏。“西藏的进步被西方媒体忽视,我希望我的书能鼓励读者去了解真实的西藏,去感受西藏的发展。”布雷斯莱期待西方学者和民众能走进西藏,摘掉“有色眼镜”。
“西方人应该知道中国政府为西藏发展作出的努力,不应受到西方不实报道干扰。”她直言:“没有中央政府扶持,藏文化很难繁荣至今。”
“政经学皆兴扬,藏区较昔日更强盛。”每次回国考察后,北美藏族同乡会会长德清活佛都格外欣喜。
“在西藏,孩子们藏语讲得好,文化得到传承,寺庙香火旺,”他说,“反倒是境外分裂势力中的一些藏族人讲不好藏语,藏舞几近失传,不少人连怎么穿藏袍都忘了。”
发展成就 泽被民生
尼泊尔尼中青年友协主席鲍德尔念念不忘自己曾参观过的一个西藏村镇。“住房都是按传统建筑风格修建,配有现代化设施,村民免费住,这一切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上世纪90年代,当时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病房还是陈旧平房,最近几年我再次访问那里,满眼都是内地援建的现代化病房,还有内地专家帮助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沃诺克说。
布雷斯莱常用“震撼”形容自己在西藏的感受,在她眼中和笔下,西藏的发展是一个个鲜活故事。“我亲眼见证西藏人民老有所养!我真切感受到中国政府改善西藏民生取得的成果。”
布雷斯莱在西藏一家养老院采访时,那里的老人告诉她:“在旧西藏,大部分老人连饭都吃不上,而现在我能住进养老院安享晚年、衣食无忧,这一切都是这个时代给我的。”
平坦道路修到门口,老人每月拿生活津贴,病患和生活困难者有人照顾……在德清活佛眼中,这些是善举。如今,他在北美做得最多的,就是鼓励、组织当地爱国藏胞回国参观和朝圣,了解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
“西藏发展得怎么样?谁说的真、谁说的假?回家看看就一目了然。”德清活佛说。他呼吁海外藏胞不要被分裂势力和西方媒体蒙骗,海外藏胞不管身居何处,只有认同祖国、热爱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俄罗斯政治学者根纳季·克里沃舍耶夫看来,中国政府注重提高西藏人民生活质量,让他们切实分享发展红利。他认为,西藏的惠民发展将对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带来深远影响。
“现在的西藏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相信在中国政府领导下,西藏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艾廷格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参与记者:高山、张曼、应强、聂晓阳、杨士龙、周盛平、张继业、冯玉婧、帅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