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7日发表该报前驻日本东京分社社长戴维·皮林撰写的题为《海啸过后:一场日本天灾的纪实报道》的文章。文章说,2011年日本海啸夺走上万人的生命。《海啸魅影:日本灾区的死与生》作者帕里记录了逝者和生者的故事。
广岛核爆炸刚刚过去1年的时候,约翰·赫西就发表了一篇3万字的文章。《纽约客》用了整整一期来刊载这篇令人动容的报道。这篇文章的力量不仅在于,其顶住了来自美国审查机构的压力,以极具画面感和让人撕心裂列肺的细节描述,全方位记录了这场悲剧。更为特别的是,其通过讲述几个人的故事,将一个过于庞大、作为一个整体难以理解的惨烈事件拆开、打散,帮助人们一点点了解它。
对于日本经历的另一场灾难——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导致近1.6万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的海啸——理查德·劳埃德·帕里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了类似的记述。读者等待了这么久是值得的。帕里用平静的小说式笔触,讲述了一个个被埋葬在海洋深处、散发出恶臭的烂泥中的生命的故事。在将着墨点对准了逝者的同时,他还记录了那些每天被负罪感折磨、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的幸存者,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当时他们原本能够或应该做些什么来拯救自己的女儿、姐妹或者丈夫。
帕里自己说,他采用这种叙事方式的目的是,让读者摆脱情感上无法产生共鸣的状态,让他们去想象——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所发生的一切是多么的恐怖(我们只能用难以想象这样的比喻来描述)。不过,在他这种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中,还存在一种方向相反,但却同样强大的反力,那就是从一个安全距离来探讨悲剧带来的伤痛。
事实上,有一位目击者颇为内疚地回忆说,他注意到,起火的房屋连成一排漂浮在水面上,那景象非常美丽,就像日本夏季庆典中放的水灯一样。就像在《以黑暗为食的人》(2010年出版,讲述一位年轻女性被性爱狂魔谋杀的故事)一书中一样,身为记者且长期居住在东京的帕里总能从苦难的深井中挖掘出一些有意义、甚至是美好的东西来。
佛教僧人Taio Kaneta讲述了他访问一片灾后废墟的时情景,他看到幸存者不顾一切地手刨瓦砾碎片寻找亲人。事实证明,他的佛事无法帮助他理解他们的痛苦。“宗教语言是我们为保护自己而打造的盔甲,”他说,“继续前行的唯一方法是卸下它。”
同样,帕里也试图放弃记者身份的掩护,切身去体会人们的痛苦。他所追求的是“想象的礼物”——“即一种自相矛盾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去感受灾难所带来的切肤之痛,感受它的残忍和它带来的恐惧,另一方面能够理解这场灾难,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冷静、穿透表象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