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8月19日电 通讯:清华博士生暑期实践感受真实的非洲
新华社记者 卢朵宝 金正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四达时代公司营业厅里,刘金河站在一个角落里,仔细观察着前来办理付费电视业务的顾客。一有机会,他就凑上前去和顾客搭讪,了解四达时代在当地人眼中的形象。
刘金河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生。搭讪的目的是为做他的暑期社会实践课题——非洲电视观众和传播策略。刘金河不是单枪匹马。今年暑假,清华大学14名博士生按照“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海外)项目”,到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深入生活体验。
据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赵璞老师介绍,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2016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组织博士生到海外开展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今年,该项目从全校选拔了28名博士生到“一带一路”沿线的7个国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鼓励他们到当地中资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专项课题研究。
“每到早晨或傍晚可以看到很多动物,斑马、长颈鹿、瞪羚穿过马路去觅食。晚上,天色暗下来,抬头可以看到银河。”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博士生孙洪昕把他的实践基地形容得很诗意。实际上,位于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旁边的中国武夷C12公路项目,大部分时间烈日当空、风沙漫天。
孙洪昕和另外两名博士生在中国武夷肯尼亚分公司做的社会实践题目,既包括如何在当地原材料稀缺的情况下调出满足技术要求的混凝土,也包括中资公司如何处理与当地员工的劳资关系。
“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中土集团埃塞俄比亚分公司也打算自己投资建工业园,我跟老师商量后决定到这里做工业园的投资法律环境分析。”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胡婷希望学以致用。
刘金河用“浸入式观察”的方式做他的课题。为了与四达时代肯尼亚公司副总经理王乾旭多谈谈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他把作息模式与王乾旭调成一致: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然后晨跑或做早操。
通过这种轻松的交流方式,刘金河了解到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细节,也被中国企业家如何突破语言关、文化关、安全关在非洲落地生根所震撼。“中国企业家在非洲太有闯劲儿了!”刘金河感叹,中国企业家的丰富经历,让他感觉到人生的宽度和广度都被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