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纽约8月16日电 记者手记:中国游客在美国从青睐名牌到体验文化
新华社记者杨士龙
“Deep-pocketed”是美国俚语,意为“财大气粗的”。美国旅游业内人士往往会用这个词形容访美的中国游客。从绝对消费额看,中国游客在美人均消费2000美元(约合1.3万元人民币),依然名列前茅。但从消费取向看,中国游客的关注点正在发生变化,即从先前的大量购买名牌商品转向了深度文化体验。
来自北京的酒吧老板劳伦斯·谢连续两年夏天来美国旅游,他既没去纽约也没去洛杉矶,而是按照美国蒸馏酒协会近年推出的“威士忌酒之旅”行程,自弗吉尼亚州至肯塔基州,再到田纳西州,遍访沿途近10家美国威士忌酒厂,向肯塔基州野火鸡酒厂蒸馏大师艾迪·罗塞尔等当面请教。
30岁出头的劳伦斯·谢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威士忌在中国好饮者中的热度正在慢慢升高,但大家谈起威士忌,往往会想到苏格兰或日本的品牌,对美国威士忌酒及相关文化历史知之甚少。
他说,威士忌酿造的过程充满哲理,“美国威士忌从装桶到装瓶要五六年,这是一个需要信念和坚持的过程,放弃即投降。”他引用罗塞尔的话说,酿酒的过程“既讲究科学,更是门艺术”,更多地需要观察和体悟,“从桶里拿出来装瓶的时候,酒的质量和个性只能靠人的味蕾和嗅觉判断”。
“罗塞尔的话非常睿智。威士忌酿造复杂的工艺,在这个流水线快速生产的年代弥足珍贵。它的诞生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为了那些能够懂它的人。”劳伦斯·谢表示,美国蒸馏酒协会倡导并协助每个品牌的威士忌积极挖掘其个性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将之作为培育铁杆消费者市场的独门武器。每家酒厂都设计、建设和运营得像博物馆一样,值得推广和学习。
劳伦斯·谢在近年访美的中国游客中很有代表性,他们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团到处买买买”,而是更倾向于自由行和深度游,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行程安排,以及对异域文化的个人体验。大家蜂拥而去的地方,他们未必去。相反,他们会选择一些比较冷门的、本土化的景点和项目,比如乡村游、土著游、博物馆游以及滑雪、漂流、跳伞等。
记者一位从事旅游服务的当地朋友表示,以前到纽约的中国游客观光路线几乎一致,时报广场、大都会博物馆、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等景点走马观花,最后重点安排在第五大道上的奢侈品店,或者去奥特莱斯淘名牌。现在则不然,不少年轻人都是在当地租个车,按事先准备好的旅游攻略自由行动,深度体验美国社会。
究其原因,当地旅游业内人士认为,赴美旅游的10年多次签证给小有积蓄的中国中青年游客来美提供了极大便利,没有必要再搞走马观花式旅游,一次玩不尽兴,有假期随时可再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快递业的迅猛发展,让“空降式”的集中购物也变得没有必要。经过过去一二十年的“时尚历练”,中国游客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和使用更趋理性,中国时尚品牌的崛起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家对国际大牌的消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