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坎帕拉8月11日电 通讯:梦想的舞台——扎根中企的乌干达青年成长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改萍
湖水浩渺,山色青黛。
在东非“高原水乡”乌干达,一座中企承建的民生工程——伊辛巴水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个有望激活乌干达经济并缓解电力短缺问题的水电站,目前正成为数千乌干达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
伊辛巴水电站位于乌干达境内白尼罗河下游约50公里处,由乌干达能源和矿产开发部投资,中国三峡集团下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为总承包商,合同总金额5.68亿美元,总装机量18.3万千瓦。
据该项目总经理王永填介绍说,在工程建设高峰期,聘用的当地员工达到了2700人,占总员工比例的86%,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在水电站建设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其中,有40多名工程师还前往中国接受培训。
今年24岁的爱丽丝在伊辛巴水电站项目综合事务部从事文秘工作。她说,在这里可以同中国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这十分有趣!”
“万里长江你是我们绵绵的水电情怀,三峡大坝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承载”,一首“三峡人之歌”让爱丽丝拿到了三峡集团第四届职工歌手大赛三等奖。
“我今年5月去了中国,站在北京世纪坛剧场舞台上唱歌给许多人听,赛后还参观了北京天安门、奥运村,以及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这些都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她回忆起去中国参赛的经历,言谈间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谈到与中国同事相处,爱丽丝说:“和中国同事相处得非常融洽。他们努力让我们听懂他们说的话,而且积极融入当地生活,经常和我们一起分享乌干达当地的美食。”
28岁的社区联络官哈米西虽然才来伊辛巴项目一年多,但处理起工作来丝毫不显稚嫩。
社区联络官的职责很广,不仅要保持与周边社区村庄的沟通与联络,妥善解决社区及村民的投诉与争议,还要协助企业就落实社会责任和当地基层政府联系。
哈米西说:“这个岗位能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提升。”
伊辛巴项目上还有一个“洋劳模”,中文名字叫马佳。马佳30多岁,是伊辛巴项目上的一位行政助理。她曾在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留学,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不错,还熟练掌握英语和当地通用的卢干达语。由于许多乌干达当地员工只会讲卢干达语,马佳的语言能力就派上了用场。她不仅在工作中确保中方管理者和当地员工沟通顺畅,还是项目与当地政府机构、供货商交流的得力助手。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马佳被评为中国三峡集团2016年度最佳外籍员工。今年5月,她参加了公司为其在当地社区和学校举行的个人先进事迹宣讲会,她的演讲让当地群众更加了解伊辛巴水电站建设的意义以及中国企业文化。
对于成绩和荣誉,马佳显得很谦虚,她说得最多的词语是“感谢”,感谢中国企业为当地老百姓做的一些实事、好事。
“伊辛巴水电站项目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还为附近村镇修建了道路,通了电,让周围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马佳说,“项目公司还给周围学校提供了各种帮助,除了修建校舍以外,还给孩子们发放了量身定做的校服和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她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像三峡集团这样的企业走出国门,投身于国际产能合作。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勤劳、友善,乌干达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帮助当地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