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前总统罗塞夫
新华社快讯:巴西最高选举法院9日以4比3的投票结果,裁决2014年总统选举获胜者罗塞夫及其竞选搭档特梅尔无罪。
早前报道:
从卢拉到罗塞夫,巴西,褪色的金砖
2016年8月31日,巴西参议院最终投票通过了总统弹劾案,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罗塞夫被罢免,劳工党长达13年的执政史也随之终结。巴西曾依靠亮眼的发展速度在国际舞台上风生水起,被列为“金砖五国”之一。
继2013年联合会杯、2014年世界杯后,巴西2016年又举办了奥运会。获得主办权时,时任巴西总统卢拉曾激动地宣称:“我比其他任何一天都更自豪我是一名巴西人:巴西已经走出二流国家队伍,步入一流国家行列。”然而,短短几年里,这个曾闪耀全球的“金砖国度”迅速黯然失色。
“劫贫济富”的军政府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度,巴西自殖民时代起就获得领主葡萄牙的空前重视。然而,在葡萄牙的极力压制下,巴西除了向欧洲供应蔗糖、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之外,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巴西,其发展之路走得极为迫切和匆促。1964年,巴西经历了政变,新上台的军政府将执政合法性寄托在了经济发展上,急匆匆地退出了“进口替代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就是对外建立高关税壁垒,对内依靠国家扶持搞工业。在上世纪60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都试图通过这一套走向工业强国之路。然而,巴西的“进口替代”之路更顺利些,有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欧美资金的注入,1968年到1973年,巴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1.2%,被誉为“巴西奇迹”。
然而,在奇迹的背后,隐忧早已埋下。关起门来搞工业,产出的工业品也要由本国人民来买单。由于巴西的种植园制度历史,军政府认为底层民众买不起高大上的工业品,而是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补贴富豪和中产阶级,鼓励其消费。众所周知,作为行政机构,政府本身并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其补贴所用的资金,最终还是要由民众买单。于是,巴西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的“劫贫济富”体系。
钱不够,政府能想到的只有加印钞票。197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14.9%。随后逐年走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巴西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率过百的“超通胀”状态。走投无路的军政府只好在1985年还政于民,新上台的民选政府虽然通过旨在削减开支的“雷亚尔计划”最终遏制住了通胀。但军政府数十年如一日“劫贫济富”种下的恶果已经长成,到1999年,占人口总数1%的巨富阶层拥有全国53%的财富,而占人口总数20%的赤贫阶层则仅拥有2.5%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