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2018-05-13 22:21:01 央广网
A+ A-

央广网山南5月13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每当提起列麦乡的老书记仁增旺杰时,今年已经73岁的格桑顿旦老人都会双手合十,用传统的方式表示自己心中最深的敬意。他告诉记者,老书记带领大山深处的乡民用双手和汗水创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列麦精神”,是他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格桑顿旦老人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摄

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县城出发,沿着隆子河流淌的方向进发15公里,就能到达列麦乡。曾经的这里“山多地少,肚儿填不饱”,海拔高、气候寒冷,人民的生活艰难困苦。仁增旺杰发现,距离公社的不远处有一处平缓的山坡,虽然地势高、石头多,但好在日照时间长,庄稼也活得下去。1966年,时任列麦公社党支部书记的仁增旺杰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带领全乡民众开坝修渠,演绎了一场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同年,格桑顿旦带着简陋的工具、怀着满腔激情,开始了自己在革命坝和引水渠上辛勤劳作的奋斗岁月。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艰难:“当时不像现在一样经济发达,当时也没有各类先进的农具,更没有机械化,当时的老人们,有工具的就用工具,没有工具的就用自己的手去刨。后来老书记经过多方申请,才终于得到了一台推土机。”让格桑顿旦仍然记忆犹新的则是列麦乡人民对开荒种田的激情,“即便是这样的雨雪天气,大家也是拼搏的在继续干。”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列麦乡人民在修建革命坝时所用的工具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摄

仅过了两年多,占地面积1100亩的革命坝迎来了青稞、油菜如海浪般翻滚的丰收。为了纪念列麦乡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大丰收,百姓们将打通的盘山水渠改名为幸福渠。直至今日,幸福渠的渠水依旧滋润着列麦乡的每一粒庄稼。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幸福渠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摄

格桑顿旦手里有一本关于列麦精神的书,他已经珍藏了超过40年。他仍会常常拿来翻看,追忆那段激情岁月。“踏踏实实干、勤勤恳恳干”是他眼中列麦精神的核心所在。

曾经列麦人为了生存“与天斗、与地斗”的身影已经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则是新一代列麦人继续传承和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列麦精神。直到现在,格桑顿旦仍然会和孩子们讲述当年自己开垦革命坝的故事。“但是小孩子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就觉得当年那么辛苦只是当年的那个年代,我们现在没必要那么辛苦,”一开始,孩子们听不进去这种“忆苦思甜”,但格桑顿旦还是会反复地讲,“现在自己的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努力工作,该务工的务工,该务农的务农,没有在家闲着的人了,”老人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在革命坝上,仁增旺杰老书记曾表示,不抓好教育,西藏将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并建起了扫盲夜校。现如今,这家扫盲夜校变成了现代化的列麦完全小学,电教室、舞蹈室、塑胶跑道、足球场等应有尽有。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次仁卓嘎平时常听家人和老师讲起革命坝、讲起列麦精神。在她小小的记忆中,革命坝和幸福渠是一项“很伟大的一项工程”,而歌颂列麦精神的歌曲很多小朋友都会唱。“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列麦精神博物馆,学习了老书记仁增旺杰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列麦完全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列麦完全小学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的号召下,革命坝的“使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青稞茂盛的良田经过退耕还林,覆盖上了排列整齐的白杨树。看着自己肩扛手提开垦出来的耕地变成了树林,格桑顿旦老人的心里却没有觉得失落,他告诉记者:“以前老书记带领我们那么辛苦,做了那么多事儿,化解了那么多的困难,对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能保护生态,很赞同。”为了将列麦精神代代传下来,为了更好的弘扬列麦精神,结合精准扶贫对象中心工作,乡党委决定将革命坝升级打造为集生态体验、观光休闲、精神传承、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如今的革命坝正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山南市列麦乡:革命坝上话传承 幸福渠里说丰收

  现在的革命坝 央广网记者刘一荻 摄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