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煤炭"到"卖风景"山区乡镇的绿色"变身"

2017-10-10 13:46:38
A+ A-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从“卖煤炭”到“卖风景”——一个北京山区乡镇的绿色“变身”

新华社记者盖博铭、李犇

初秋的北京,在记忆里就该有湛蓝的天空、微黄的枝叶,还有被秋风“撩拨”过的湖面……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距离北京市区100公里外的小乡村迎来了大喜事:筹备6年的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村的百瑞谷景区开门迎客,鸣锣打鼓、鞭炮齐鸣,村里好不热闹。

北京旅游业发达,拥有长城、故宫等多处名胜古迹,也有如十渡、青龙峡等自然风光。这乡村风景区有何特别之处?

翻阅地方史,采煤曾经是史家营乡的主要经济支柱,这里煤炭资源丰富,最多时拥有数百个矿场,年平均收入近60亿元。当地居民介绍,矿工多时,乡政府门前广场边摆满了小吃摊位,而现在乡里就剩山脚下一家饭馆。

杨新玲曾是乡里煤炭运输业务的承包商。听她介绍,20年前山区里有好多小煤窑,几千名矿工同时作业,矿工收入每月能够近万元。但为治理环境、转型发展,北京市要求关停该地区煤窑。

记者沿着山路前行,沿途遇到几家被关停的矿场,墙已被煤色“浸染”,废弃的设备搁置一边等待处置。

听当地百姓介绍,矿工多来自外省市,关停之后大多回了原籍。矿区内的部分原住居民在异地搬迁中换了新家,乡里的中学生可以免学费、住宿费到城区接受更好的教育。“矿区”在转型,百姓的生活在一点点改变。

如今,杨新玲已是一家民俗旅游山庄的老板,重大节日时每天能接待近50桌游客。今年“十一”期间,还有6名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对‘靠山吃山’有了新的理解。”杨新玲说,以前大家是利用山里的煤炭资源,发展“黑经济”,现在“天然氧吧”“野生山茶”等才是我们真正的“金山银山”。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