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7日电 题:点“绿”成金——绿色农业成东北振兴强劲动力
新华社记者 郭翔、管建涛、邹明仲
“水稻不是出米率越高越好,我们要求出米率不超过70%。”吉林省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宝蒙权说,“这是为了防止施用剧毒农药”。该公司今年认证了10万吨绿色稻谷,要求从选种、施肥、保管到加工必须标准化,以“绿”为品牌赢得市场。
大地、大水、大肥……在不少东北农民心中,大量物化投入才能换来高产、效益。然而,记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采访发现,近年来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的思维正在转变。从看“田间地头”到看“市场端头”,顺应消费升级,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大粮仓”正变为“绿粮仓”,为东北振兴蓄积强大动能。
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的大米“不二价”。“别的地方大米3块多一斤,我这里卖到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新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清泉说,除了“五常大米”的名气外,他们坚持绿色种植,“市场上不缺大路货,缺的是中高端的绿色大米”。
在长白山门户的吉林省辉南县龙光村,54岁的水稻大户张明江今年让“稻田蟹”为他的绿色水稻“代言”。128亩稻田在春季放入蟹苗,“蟹能除草,而且咱不敢施用农药化肥,怕药死蟹”。老张今年和米业公司签了订单,“人家就是看中咱的蟹田米,价格高,算下来一亩地稻子能多卖2000元”。
黑土地沃野千里、松花江绵延流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东北最响亮的名片,更是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发优势。黑龙江省每年都安排专项扶持资金,2012年以来全省投向绿色食品产业的社会资金已达到500多亿元,强有力地支持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吉林省今年仅在绿色防控病虫害上就投入1.17亿元,有效防止滥用药、乱打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今年3月审议通过了《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对农药、化肥等使用作出规定和限制。
为了确保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达标,黑龙江省严格环境评价制度,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检测和环境评价。仅2015、2016两年全省就开展基地环评面积7000多万亩,获取样品3000多个,检测土壤、大气和水等指标25项。
“松原去年投入1亿元,培育1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2万亩,带动190万亩,新增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吉林省松原市农委主任孙成德说,“今年培育示范基地58个,带动面积达到300万亩。”
从追产量到追绿色、追效益,发展绿色农业,农民有干劲、政府有作为。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林省2016年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种养面积达到1036万亩;辽宁省截至今年3月底,无公害农产品数量达2400多个,绿色食品1000多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生产面积均创历史新高。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