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5日电 题:新导演群体: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
新华社记者 白瀛、王靖
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后,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加上姜文、陆川等亿元导演俱乐部格局被打破,一些新人导演开始引领票房。从宁浩、乌尔善、赵薇、薛晓路、徐峥到吴京,这个新的导演群体,却始终处于无法命名的局面。
正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有专家指出,这一新导演群体的共同特点是遵循“工业美学”原则:秉承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生产原则,游走于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
寻找自身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这一批新导演出身各异:“演而优则导”的赵薇、徐峥、陈思诚、邓超,“写而优则导”的韩寒、郭敬明,学院派出身的薛晓路、曹保平,拍广告、视频出身的乌尔善、李蔚然、卢正雨,“海归”背景的金依萌、李芳芳,自学成才的非行、吴京等。
导演陆川曾指出,“第六代”导演是完整的一代,是电影节培养起来的,而这些新导演是中国电影市场培养起来的,一直在寻找自身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按照商业性、艺术性的关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这样划分这个群体:有的导演更加偏重商业性,如宁浩、徐峥、滕华涛;有的导演能相对平衡好这对矛盾,如乌尔善、刁亦男、曹保平;还有一小部分人坚持走文艺片路线,如杨超、毕赣、张猛、韩杰等。
他指出,这一新导演群体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大发展、互联网势不可挡、技术极大提升等。“这些导演没有‘第五代’导演以启蒙者的姿态述说精英话语的欲望,也不用体验‘第六代’导演在工业与艺术之间无处安身的迷惘,他们在票房和口碑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得益于他们游走于电影工业化生产体制内,并能处理好与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关系。”
比父兄辈更尊重观众和市场
2003年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的商业和工业属性得到进一步确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导演群体,不可避免地与当下的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盛行,工业化、信息化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部分新导演刚起步时没有丰富的执导经验,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来说,第一要务是生存下去。因此,商业电影是他们大多数人的首选,过分个人化的、私语式的艺术表达在大多新导演作品中不会过分彰显。”陈旭光说,他们遵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那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的商业性、艺术性的矛盾纠葛中扮演好“体制内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