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题:中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无人破——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
新华社记者 何晨阳、张荣锋、杨稳玺
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高了胖了,耐力爆发力却弱了
女子800米纪录是1977年创造的、女子100米纪录要追溯到1979年、男子110米栏纪录为1981年创造……据我国东北某省会城市学生体育艺术发展中心的统计,当地的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普遍“沉睡”多年,有的项目甚至40年无人打破。
“现在的全市运动会,相当于过去学校运动会的水平,而且成绩还在往下走。”提供数据的该学生体育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说。
与中学生运动会纪录多年无人破相对应的,是一些处于低位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2016学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结果显示,对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优秀率仅2.6%,不及格率达16.2%,重度近视率为49.8%。
大连某小学一位从事23年体育教学的教师表示,他能明显感觉出孩子们体质的下降。“2000年前后,我带过1993年出生的孩子训练,60米能跑到6秒1,100米能跑到11秒94,现在体校找这样的孩子都很难,100米跑12秒78的就算不错了。”这位教师说。
据中国教育协会体育分会会长毛振明介绍,30年来,包括体能方面的跑、跳、投掷等指标,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一直在降。
“这几年从统招学生中挑人进校队越来越难,孩子们个头高了、身体胖了,但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却不如以前。”陕西某高校体育教研部定向越野项目指导教师说。
“三张皮”如何缝成“一件袄”
业内人士表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互之间缺乏支撑和内在联系,“三张皮”没有缝成“一件袄”,导致学校体育缺少社会体育的课外支持,竞技体育在组织孩子们普及锻炼方面仍有提升余地。
“体校如何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形成权责分明、管办关系合理的教学训练新机制;教育部门如何推进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将项目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和发展中;社会力量如何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等,都是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破解的难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部某省会城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多地体育系统与教育部门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共育体制机制,难以调动孩子运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