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6日电 题:从“两毛一斤没人要”到品牌价值45亿元——辽宁绥中水果由滞销到畅销背后的供给侧改革
新华社记者张倵瑃、孙仁斌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辽宁省农业大县绥中县的果园里,白梨和苹果挂满枝头,丰收在望。一些白梨种植合作社已经陆续接到订单,这些即将收获的白梨早已被订购一空。绥中白梨品牌2016年底被专业机构估值约45亿元。当地出产的苹果甚至接到了迪拜的订单。
白梨和苹果是“水果之乡”绥中的两大名牌,就在几年前,当地出产的白梨、苹果等曾一度滞销,“两毛钱一斤都没人要”。这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绥中县的水果从滞销变畅销?近日,记者走进绥中县一些乡村,听果农们讲述绥中水果背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
多年的老品牌水果为啥卖不动了?
“绥中白梨这个品牌,现在价值45亿元。这真是我们的金字招牌。”绥中县大王庙镇74岁的老果农赵振昌望着满山的梨树,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
地处辽西的绥中是辽宁省著名的农业大县,以种植果树为主,果园面积达到78.5万亩,各类果树近2000万株,产量80万吨,果树种植是当地传统特色农业。其中,绥中白梨以色泽金黄、肉质细腻、酥脆多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闻名遐迩,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种了大半辈子绥中白梨的赵振昌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绥中白梨的名气很大,曾远销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地力下降,绥中白梨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其品质也严重下降。“色泽不像以前那么黄了,味道也发涩,口感很差。”不少消费者这样评价。逐渐地,出口订单少了,白梨销售难了。不光是白梨,作为最早引进日本红富士苹果的县区,绥中的寒富苹果也因品质下降被市场遗弃。
2015年,绥中白梨、苹果等水果大量滞销,记者曾到当地调研,当年秋天,大量苹果、白梨被遗弃在田间地头,甚至果农都懒得采摘。“摘下来的苹果卖点钱都不够付人工费。”由于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成堆的水果烂在地里,一些外地的采购商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把大量水果拉走,当地果农损失惨重。
“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者更关注水果的品质,很多人宁愿出高价买进口水果。一句话,需求侧的选择多样化了,而我们的供给侧没有跟上。”绥中县农工部部长李俊彪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