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题:新学期,让“好奇心”驱动未来
新华社记者赵琬微
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所形成的科学素养可能影响其一生,科学教育须从娃娃抓起。新学期,我国小学一年级新生将迎来全新的“科学课”,这是我国教育部门自2001年将“自然”改为“科学”后,科学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互联网+”“工业4.0”“人工智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互助力,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就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总目标,重点任务之一便是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强化科学教育,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科学课除了教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外,还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研究实验中考虑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科学课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
创新科学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实践精神。新修订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科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实践精神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更是让孩子享受创造的乐趣,进而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更多可能性,鼓励孩子们在实践中将想法变为现实。
推动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人类天性中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勇气得到激励和发扬。只有热爱,才能克服求知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不断攀登科学探索的高峰。希望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爱科学、懂科学的专业人士进入科普教育领域,为孩子们开阔科学视野、启迪探索精神。
科学教育有起点,但没有终点。科学教育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期待孩子用科学的观念看待现实、分析世界,令生活更智慧,将来有机会致力科学研究,能够手握科学之钥,解开未知世界的密码,为我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全人类的未来福祉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