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专用的VR设备,绘本中描绘的几间小房子就呈现在眼前。按照设置的场景,小朋友们可以进入房间进行互动,弯腰、提水、浇花……就这样走进了童话世界。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的几米绘本VR新视界体验区成为小朋友们的聚集地,新书展示、版权合作、作家对谈等文化活动,尤其是精品图书展示展销、“中国作家馆”和“红沙发”访谈等品牌活动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跨文明对话
长篇小说《古船》是作家张炜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品,有20多个版本。作品的故事翻译出去了,文字间的艺术感能否传递出去,翻译起到重要作用。张炜在法国与读者交流时,有读者认为《古船》中浓缩了作者大量的激情和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饱满。张炜认为,这就是成功的翻译。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外出版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越来越紧密。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国际色彩浓厚,参展国家和地区达89个。“中国自古就重视阅读,我很高兴看到北京国际图书节将这种重视延续下去。”北京国际图书节读书形象大使、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说,他和伙伴成立的出版文化公司从事中阿图书的翻译出版、版权输出,占中阿互译市场80%以上的份额。
除了艾哈迈德·赛义德,还有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被北京国际图书节吸引,愿意加入其中,一同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表示:“文明传播是交流合作的基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出版更多跨文明对话的优秀图书,让中国出版的精品力作传播得更广更远,将有利于开展跨文明对话。因此,我们当前尤其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开拓国际市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也认为:“‘一带一路’意味着出版走出去新阶段的开始,出版界应该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出版物走出去。”
抒写中国梦
今年的“中国作家馆”聚焦5年来的文学成就,主题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中国文学砥砺前行的五年”。在这里既可以增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也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铁凝、贾平凹、阿来、苏童等作家悉数到场。
在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在梦想与文学创造中遇见自己”活动上,与会作家分享了各自的文学情缘、文学陪伴下的青春成长以及各自的文学创作。作家彭敏谈到,文学从青春懵懂时期陪伴至今,并在迷茫、动摇时给予了他重生的机会。作家李宏伟谈到,对文学的热爱十分纯粹,从一个简单的向往,到后来慢慢融进血液,成为个人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文学拥有积极的牵引力,常常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家正是以文学为梦想,不断地经受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磨炼,并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通过对自我解剖来创作文学作品,同时也通过完成的作品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当下文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喜爱,也给了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