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8月29日消息(记者张孝成 乌鲁木齐台记者潘静)在边城乌鲁木齐北站,有这样一群为了生活打拼的装卸工,他们大多来自南疆偏远农村,一不通汉语、二没有技能,他们用勤奋诠释劳动之美,用真心演绎团结之情。
乌鲁木齐北站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专门办理大宗货运业务的火车站,每天的货物吞吐量可达上百万吨,有近20支装卸队活跃在这里。由于入职门槛不高、工钱可以日结日清,北站渐渐成为许多年轻的壮劳力求职的首选,这其中,超过90%都是来自疆内的少数民族工人。
初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他们感受最多的是来自身边那许多并不熟悉的温暖。今年41岁的卡斯木江仍记得2年前他打算组建装卸队时,是房东张会朝拿出自己的房产证做抵押,他的公司才最终得以建成。“他把房产证交给我抵押贷款,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装卸队嘛,工人都信任我,工钱什么的可以一个月结一次。”
正是这一份份可贵的温暖和信任,让越来越多像卡斯木江一样的装卸工们在北站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丝路社区北三路上,有一个由20多间平房合围而成的温馨院落,这里正是很多初来乌鲁木齐的装卸工们一开始落脚的地方。今年45岁的侯爱玲2003年和丈夫一起从甘肃来到北站,她清楚地记得,2008年的一天,自己刚满1岁的儿子夜里突然发高烧,是邻居克里木的二女婿开车及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我们家孩子发烧了,我就不知道咋办。克里木正好出来,没啥说的,安排二女婿我和孩子送到县医院,孩子及时抢救过来了,非常感动。”
十多年里,大院里的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各民族间不分你我的民族亲情。2014年,这个大院被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命名为“雪莲花民族团结模范大院”。去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丝路社区对大院的宿舍、道路等也进行了初步改造,为在外打拼的装卸工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今昔对比间,已经在大院里住了10年的玉素甫·依明对今后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期待。“我10年前到这的时候嘛路也不平,现在嘛干干净净的。这个路是社区给我们修的,他们还计划建设安居房、廉租房,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今年4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驻丝路社区访惠聚工作队专门办起了“双语小课堂”,帮助装卸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通过4个多月的学习,今年春天刚从阿克苏来乌鲁木齐打工的吐尔洪·库尔班已经能熟练读写50多个汉字。“有时间就学汉字,我的目的就是把汉字都学出来,以后可以看汉语书,上班工作也方便,朋友们联系也方便。”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驻丝路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韩雪飞表示:“我觉得‘民族团结’的真谛是人本身,就像千千万万个从五湖四海来到乌鲁木齐的人一样,我们相互结识、我们勤劳勤奋、我们赚钱养家、我们精神富足,当心安稳了,我们的身就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