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已发起最后的冲锋,近6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其中的主战场。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们,是决定这场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年初起,《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桂豫甘黔等省区20个贫困县,对10余位县委书记跟踪采访,全天同吃同车同下乡,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同时,本刊记者还对东中西部50位贫困县县委书记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力图勾勒出这一群体真实的所思所为。
“在我这一任脱贫,我很光荣”
背后是峭壁,眼前是连绵的石山,站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一条山路上,50岁的县委书记杨龙文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感叹道:“对贫困如同宿命一样的七百弄乡瑶族群众来说,这轮脱贫攻坚战是改变命运千年未有之机遇。”
大化县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严重缺水缺土的七百弄山区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是“世上除沙漠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盘山路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正在改变当地的面貌,不少村屯通公路后,新房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房、土坯房变成了瓦房、楼房。
“这个地方自古贫困,如今在党的带领下修路、搬迁、富民,这里的群众将摆脱延续了世世代代贫困的命运,这是一件足以写进县志的大事。”杨龙文说:“在我这一任脱贫,我很光荣!”
杨龙文的“兴奋”并非个例。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脱贫攻坚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县委书记们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豪情满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是农业学大寨时期提出来的,几十年过去了,都安仍有十几万贫困人口,一想到将在我这一任实现脱贫目标,我就心潮澎湃。”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继勇踌躇满志。
受访县委书记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县获得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精度、效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这些曾经积苦积弱的贫困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既是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机遇,也是县委书记们个人干事创业的重要机遇。
“今生有幸做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只嫌本事不够用,没有平台不够大。”河南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的话代表了不少“同行”的心声。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不论是县委书记还是普通党员干部下乡扶贫时,都会在胸口别着一枚党徽。对这一做法,身形清瘦的河南光山县委书记刘勇表示:“对我们而言,扶贫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要求或民生工作,从深层次讲是为了弥合社会发展鸿沟、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