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百余年前就与体育结了缘。中国近代体育在此发轫,天津学生提出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最早的城市运动会诞生……“第一次”是天津体育令人瞩目的注脚。
而今,走过58载的全国运动会相约津门,屹立于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潮头,同样创造了许多“第一次”:增设19个群众比赛项目、邀请海外华人华侨运动员同场竞技、鼓励跨单位组队参赛……改革,让全运会跳出了竞技小圈子,“变”出了新风尚。
与时代发展对接,为人民需求服务,第十三届全运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体育的大格局。
敞开大门,普通群众走上赛场
54岁的路少霞,去年从天津红桥区搬到了西青区,可每天一趟的西沽公园锻炼仍然“雷打不动”。作为天津柔力球队的一员,她和伙伴们在全运会前集训了两个多月,如今比赛结束,她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节奏。“路姐,参加全运会啥感受?”是球友们问得最多的话题。
5年前,路少霞第一次看别人打柔力球,一下子就着了迷。“那会儿耍的动作、听的曲子,我现在还记着呢。”从此,为了练好柔力球,她没少下功夫钻研。可做梦也没想到,这个项目竟然纳入了全运会群众比赛,自己这个“外行”也能登上中国体育的最高舞台。
“当时感觉就是拼了,毕竟机会太难得。”路少霞有腰椎间盘伤病,带着护腰坚持每天8小时的赛前训练,尽管最终没能登上领奖台,但她一点不遗憾,“能展现对全民健身的热情和水平就够了。”回到西沽公园,路少霞把从专业老师那儿学到的动作要领挨个教给球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像路少霞这样的业余选手,在本届全运会19个群众项目决赛里共有8000多人。而在他们身后,参与预赛海选的有7万人之多,全运会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平台。在全运会赛场,各行各业的选手汇聚一堂;在冠军领奖台上,既有年仅10岁的小学生,也有54岁高龄的全运会老兵。这不仅在年龄跨度、职业维度、参与广度上践行了“全民全运”理念,更以比赛为杠杆撬动“全运惠民”在基层的传播。
在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结束了群众比赛的选手变回观众,但以往电视里遥远的全运会比赛,因为自己的亲身参与而大大拉近了距离。“我要上全运”活动热度不减,当全运会放下身段,植根民间,从“阳春白雪”变得圈粉无数。正如专家所言,全运会敞开门才有影响力,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打破常规,传统模式实现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