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8月24日消息(记者刘涛)8月24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运用综合管理手段,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生态平衡。
在2020年底前,成都高新区力争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同时建立并实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到2019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服务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事务。
针对高新东区的优先保护类耕地、未利用地和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方案》提出了全面详实的保护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将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拟纳入农用地的,将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耕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地信息将纳入成都市土壤信息信息化管理平台。
土壤污染防治是环境督查和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成都高新区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在开展土壤环境日常监管的同时,加强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周边土壤,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的监控;同时加大对重点行业及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视情节轻重,依法采取罚款、限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等措施,及时纠正企业违法行为,消除环境隐患。
从2018年起,对可能给土壤造成重大影响或排放重点污染物的项目,成都高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将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同时与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上述企业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明确将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成都高新区将支持区内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土壤环境有关的研究工作,支持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开展和推进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国际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