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机器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冲击?——聚焦世界机器人大会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水母机器人、变脸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快递无人机、机器人“书法家”……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亮相正在北京举行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向人们展示了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图景。
机器人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冲击?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新华视点”记者在大会上进行了深入采访。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机器人 “无处不在”
医生坐在操作台上,眼观显示镜,手拿操作杆,机器人四个“手臂”上下摇动……展厅里,人们看到这样的演示: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生可以更加精准灵巧地切除病变组织。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手术机器人是医生“手”和“眼”的延伸,原来切口需30厘米的手术现在只需几厘米,切口小、下刀准的微创手术能减少手术风险。这类医疗机器人还可以减轻手术对外科医生的体力消耗,提高手术效率与稳定性。
据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全国已配置60余台,2016年进行了1万多例手术。
机器人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手术室,也出现在餐厅、银行、超市、工厂车间……
在亚马逊运营中心,常常可以看到同一片区域内数千台Kiva机器人有序避让,并能在准确时间将商品精准无误地送到拣货人身边。目前,亚马逊已在全球部署了10万台Kiva机器人用于存储和拣货。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物流中国总裁薛小林介绍,亚马逊智能运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指挥”成千上万台Kiva机器人协同作战,整个过程几乎是零人工干预。
重量仅为53公斤的小型协作机器人CR7A可以在没有安全围栏的情况下与人一起并肩工作;两轮机器人Handle实现了在快速滑行的同时进行跳跃的稳定控制;科大讯飞推出的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服务机器人,采用语音、触屏、动作等多模态综合交互方式,已应用于医院、银行、保险公司等领域……机器人已经逐步从单一的劳动工具和设备,上升为人类的工作助手和生活伙伴。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分析,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