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引起热议。
近日,一项针对全国高考状元的“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显示,40名高考状元中6位状元来自农村,其余85%的状元均是城镇户口。对于出身“寒门”的学子来说,他们是否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多位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个人的勤奋坚持才是学业有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来自家庭的关爱对学业的帮助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出身农村的刘能,今年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一所985高校。“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学习是走出去最好的途径。”来自安徽铜陵的刘能,三年前从农村老家来到了城里读高中。在刘能看来,与成长在城市的孩子相比,资源上也许不如对方,但“学习主要在自己,如果想学,自己努力就好”。
陈思农是刘能隔壁班的同学,农村出身的他今年也考入了浙江一所知名高校。他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老师的水平十分有限,但他通过努力,在高中班级上,打破了农村来的孩子英语成绩不好的刻板印象,英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陈思农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平台”作用。他所在的班级是年级里的“火箭班”:“农村的孩子靠努力可以攀上更高的平台。” 陈思农也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将来提升家里的经济水平,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要太辛苦。
王青山(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数学系老师。今年37岁的他已经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年前,我连大学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王青山告诉记者:“哪像北京的孩子,可能家门口就是一所大学。”他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市一个深藏在山中的农村。父亲在城镇打过零工,母亲以务农为生。
因家庭条件不好,保守的父亲曾经坚决不同意初中毕业的王青山继续读书。王青山是背着父亲找邻居借钱交了学费。为此,每年暑假他都要辗转好几个地方打零工,攒出下一年的学费。
在同村的孩子考上中专就能在当地有一份当教师的“铁饭碗”的年代,他靠勤工俭学一直读到了博士后,现在又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在王青山当上了班主任之后,遇到因家境感到自卑的同学时,他也会拿自己的经历来鼓励他们。“好的家庭出身确实会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更多的机会。但坚持不懈这些有赖于个人努力的成功要素,再好的家庭条件也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