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8月11日电 题:树与人的相互守望
新华社记者 白旭、任丽颖
如今王文花走在山路上,看着绿树成荫,还时常会想起多年前在漫天风沙里,她挨个动员村民植树时流下的眼泪。
树海无声,但从无到有、从生到死、从退化到改造,它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坝上造林:从0到22.4%的绿色覆盖
王文花家住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榛子沟村。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南缘,是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家口坝上地区没有树,只有散生木。全市坝上地区总面积2072万亩,当时仅有天然桦树、山杨次生林0.96万亩,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
康保县54岁的村民闫贵依然记得,当时一刮风就刮得看不见人。“放牛得拉着,不然一刮风就找不见牛了。”他说,当地很多地名比如“东一棵村”“西一棵村”就形象地反映了当年的样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张家口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农田林网,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刚开始的时候难啊,要上吊寻死的人都有。”她感叹说,当时农民放牧,不愿意让在山坡上种树。因为小树苗在几年之内要被围起来,这样牲畜就无法放牧了。有些村民对她说,“我们要靠养牲畜盖房娶媳妇,不能没有生活来源。”她就告诉对方“咱们现在这样才是害了儿孙后代”。
最初和她一起植树的都是女人,因为家里的男人几乎都要种地。渐渐地,人们看到了植树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们的行列。
榛子沟村折射了整个张家口的变化。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人工林从无到有。
如今,张家口的森林面积达到463.1万亩,森林覆盖率22.4%。站在高处,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绿油油的成片的树林,整齐地把农田分割开。
“有了树林,风都小了。”
“降雨次数多了,莜麦长得红愣愣的,无霜期也变长了。”……
退化改造:从小叶杨到樟子松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上世纪种下的杨树陆续开始死亡。
沽源县一些村民找到林业部门,说林子退化,沙子把自家的菜地都埋了,该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