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8月11日电(吴隆重)厦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持续出实招、补短板、上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见,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45岁,孕产妇死亡率9.43/10万、婴幼儿死亡率2.55‰,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在日前举行的福建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厦门医疗卫生服务共建共享的经验令人侧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信息化建设,让看病“省钱、省时、省力、省心”
厦门市创设了由大医院专科医生与基层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服务团队的“1+1+N”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居民可以享受慢性病长处方、提前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个性化的医疗健康管理、下调医保起付线等“多快好省”的优惠政策,可以享有长期、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57万人,户籍人口签约覆盖率达27%;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覆盖率56.7%。2016年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率达到60.8%。
信息化建设也极大提升厦门市民的健康获得感。全市分级诊疗协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38家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诊疗信息互联互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则通过患者不动、信息动的方式,让群众便捷就医。
此外,厦门还建立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厦门市卫生信息微信平台(美丽厦门·智慧健康),依托覆盖全市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分级诊疗。引入可穿戴设备、手机APP等智能服务,方便患者,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补短板上水平,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为了让患者大病基本不出厦门,厦门市着力补短板,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设高水平医院,如: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确立建成“亚洲一流”的高水平医院目标;厦门市儿童医院委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管理,医疗水平快速提升;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建设集美新城医院;支持建设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与301医院合作建立远程医学会诊平台,让患者不出厦门就可以享受到国内顶尖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同时,厦门市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着力建设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并为此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如:实施“领先学科建设计划”,全市拥有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设“双主任制”,先后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柔性引进19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建立“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柔性引进10位中外医学院士为特聘导师;开展对标国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通过国际医院标准(JCI)认证。
促下沉促均衡,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一方面,厦门市着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厦门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以3家三甲综合医院直管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构“院办院管”紧密型医疗集团;岛外的四个市辖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办区管”基础上建立以区域中心医院为中心的医联体;由市心血管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牵头组建各专病防治医联体,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厦门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延伸,让岛内外居民共享卫生与健康发展成果。采用“1+1”模式,推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到岛外环东海域建设新院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到岛外建设马銮湾新院区。引导社会办医弥补供应不足,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办医将新增床位2030张。而由厦门市建发集团出资、与台湾知名医院合作的弘爱医院即将建成,台资厦门长庚医院也将增开500张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