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小城市“造城运动”后遗症凸显
编者按:
建设城市新区本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半月谈记者在中西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城市人口规模和资源总量有限的中小县城也热衷于拉开城市框架打造新城区,出现了新版“双城记”,不少地方不仅产生一些“鬼城”,也留下大量后遗症。
最近,半月谈记者在中西部多个市县采访了解到,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投资大都注重向新城区倾斜,旧城更新改造不仅速度慢而且力度小,新旧城区之间生产生活环境差距越来越大。
现象一:新城区“高大上”,老城区“脏乱差”。
记者在某贫困县走访发现,仅一河之隔,新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呈天壤之别。在该县老城区一处仅有三四米宽的“繁华”小巷,记者注意到,水果摊、小吃摊、小卖铺等占道经营、占道堆放杂物、占道停车现象较多,犄角旮旯处丢满了果皮等生活垃圾。人们戏言“繁华与破烂齐飞”。
由于老城改造速度缓慢,当地老城区的房屋建筑密集、参差不齐,不乏老旧危房,建筑外立面多是水泥灰。城区各类电线、网线密如蛛网,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当地一位居民抱怨说,生活污水管道经常破裂好几天都没人修理,“臭气熏天”。由于居住区光照条件不佳,一些居民还在电线杆和楼房之间随意拉线,用于晾晒衣服、床单等,置身其中感觉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然而,进入新城区后,城市环境则是另一幅画面。最明显的便是建筑规划更加“高大上”:楼间距至少十几米,小区内外绿树成荫,建筑外墙光鲜明亮、风格统一。周边的公园也设计得更为现代、前卫,有的还建设了假山、木桥、古亭等,风景宜人。商业配套更加高端上档次,规划有大型超市、购物广场。
在河南中部某地级市记者看见,新城区大道宽阔笔直,水域波光粼粼,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大都市景象。该市新城区规划超前,连公共厕所都是豪华标准的,平均每座造价几十万元,一些主要街道两旁的厕所,造价甚至达上百万元,不仅有空调和WIFI,还备有洗手液,设施一点也不比星级酒店的厕所差。
然而,记者在该市老城区采访时发现,该区居然有100多座“臭气熏天,蛆蝇成群,无处下脚”的旱厕。面对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该地老百姓气愤地说,领导宁愿花上百万元修建星级厕所,造面子工程,却不愿意花几万元改造旱厕,说到底还是畸形政绩观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