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达: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是永远失去,画古建我一定要“走到底”
1999年的一趟三晋之行,改变了连达的人生轨迹。
连达当年21岁,拿着一个胶片傻瓜相机,面对那么多那么美的古建筑,总觉得看不够拍不够,于是就想画一画,这样起码可以多看一会儿。
踏遍山西画古建——18年来,这位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背着一个大包,装着钢笔、画纸、夹板、折叠椅、衣物、雨伞,往往还有几包“太谷饼”。
连达开始并没有多大的雄心,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坚持每年都去山西画古建。“我只是随性一画,就像很多小女生在书上画一个美丽公主那样。”
错过或就是永失
全国明朝以前的木构建筑70%在山西,而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仍然存世的仅4座,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运城的广仁王庙,以及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
山西古建筑经历了各式各样或自然或人为的损毁:风雨、地震、战争、破四旧、偷盗,更有以“保护”名义进行的破坏。现在还能出现在连达面前,成为他笔下一帧美图的很多都是九死一生。
针对文物保护的严峻现实,山西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今年4月还启动了“文明守望工程”。
开始那几年往山西跑时,连达一次跑上10天,可能一天画一张两张。
2007年以后,他发现有名的古建比如晋祠保护得很完善,相比较,很多小庙宇很沧桑,虽然很有历史感,但属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他下决心要尽量多画这些破庙。
真正把画古建当作“正事”,感觉有了责任感,连达说,是在2012年学苑出版社想要出版他的画作时。
连达不再乱走,而是从晋东南的武乡、沁县、襄垣一个县一个县寻访,把能找到的庙全都画了。
文物保护的现实总是很残酷。看到太多庙宇马上要倒了,连达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现在你不画,可能下一个会画画的人到来之前,古建已经不在了。”连达说,“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是永远失去,它们等了我几百年,快要撑不住了,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垃圾堆里的“大明”
18年里三四十次到山西,最让连达痛心的还不是很多古建无人看护自生自灭,而是那些“保护式”破坏。
前两年的7月,有媒体报道山西古建修缮不力。连达一看坏了,简单收拾后就往山西跑,而他原本计划秋天凉快一些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