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中国需要理性爱国主义 不能陷入内耗恶斗
激辩爱国主义不能陷入内耗
周少来
“爱国主义”最近再次成为引起社会“撕辩”的热词。一些“爱国者”的“激愤、喊打、围堵”,被另一些人斥为“愤青、狂妄、愚蠢”。双方的“极化对立”不可避免地侵蚀和撕裂着难得的社会共识,同时也深刻触及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其实,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本能的情感,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政治共同体的天然热爱。这种最深厚、朴素的“共同体”情感,在近世以来“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下,在国家利益激烈竞争的全球化进程中,更加“强固”和“凸显”。中国人从自身的历史遭遇中自有深切体会。
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不乏渊源深厚的爱国情怀,“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深植每个中国人的心底。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创痛与屈辱更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民族共赴自由解放的精神内核,至今依然是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根本精神动力。放眼世界,“爱国主义”既然是人类最本能、最朴素的情感,世界各国人民自然不乏有之。在这种民族国家竞相发展的国际大势下,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也都是各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过,“爱国主义”虽是最本能的情感,却也是最复杂的情感。在国难当头的民族存亡之际,“界限分明”的民族矛盾和敌我矛盾自是划分“爱国者”与“卖国者”的清楚标准。但在各国利益盘根错节的全球化时代,简单化的敌我划分和抵制别国商品就不是仅靠“爱国主义”标签就能“明断”的。这正是最近爱国主义“撕辩”的国际大背景。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在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期,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爱国主义”,需要实现“本能爱国主义”的转化和提升。为此,我们需要避免“极化思维”,不可人为“内耗恶斗”。在社会日益多元开放的背景下,社会成员对同一现象做出不同判断实属正常。而在法治和制度架构内,理性平和地平等论辩也实属必要。简单粗暴的“扣帽子、打棍子”只能造成人为的“撕裂社会”和“内耗”。很大的一种可能是,互相批评的双方都是事实上的“爱国者”,只不过大家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正因如此,围绕爱国主义厚植“发展共识”变得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就是当前中国的最大共识。每位公民的“爱国主义”正能量都应切实体现在维护发展共识的美德行为中,爱国主义应成为凝聚全民共识的核心和旗帜。在竞争发展的和平时代,爱国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更非热血喷张的狂热冲动。是否做好本职工作、是否遵守党纪国法等才是爱国主义的“最日常”表现。▲(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政治理论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