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李磊在难民营与南苏丹小朋友合影。付晓飞摄
南苏丹,朱巴;朝鲜半岛,长津湖。两地相距上万公里,时隔66年,却因3个名字、1支部队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0年11月29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连长杨根思和战友们连续打退美军8次疯狂进攻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首都朱巴市朱巴山脚下,我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杨树朋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守哨位,不幸牺牲。
他们都来自同一支部队——陆军第20集团军某旅。
作为英雄部队的传人,李磊、杨树朋和老连长一样,在异国他乡化作永恒,用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生,为人民护卫,人心因而温暖;死,为国家忠魂,生命因而美丽。”这是7月20日,河南许昌20万市民迎接英雄回家时,群众自发在高速路口打出的巨大横幅。
走上两名烈士生前战斗的热土,倾听战友追忆他们人生的轨迹,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不时在记者耳畔回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英雄有梦
这是李磊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刻度——
7月8日17时,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突然在朱巴发生激烈交火。而这一天,刚好是李磊的生日。没有烛光、没有蛋糕,他在战位上与炮火相伴,迎接自己的22岁生日,直到次日凌晨情势稍稳才返营休息。
9日,交战未见停歇。10日,双方激战更酣。当天8时,连队奉命派人紧急前往难民营4号哨位执行警戒任务,李磊主动请缨:“我地形熟,我去。”
与李磊同在105号步战车的杨树朋也一样。早上听着枪声越来越密、越来越近,感觉势头不对的他找到连长:“我是有15年兵龄的老兵,这个节骨眼儿必须上。”
然而,10个小时后,一枚火箭弹向他们搭乘的步战车袭来……
那一天,李磊、杨树朋已经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连队原本想安排他们休息。如果不是心中有股强烈的信念,他们又怎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再一次走向火线?
作为第20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的一名老兵,杨树朋入伍后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杨根思》,读的第一本书是《特级英雄杨根思》,老连长的英雄事迹从此在他心里深深扎根,也慢慢让他懂得,一名军人、一个党员胸膛里该怀有怎样的梦想,血管里该流淌着怎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