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孙若丰 摄
两年多时间里,司法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今年改革又有何重点?就这些问题,新京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
李少平表示,今年,最高法将启动对司改试点地区的专项督查,以保障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完成;对于目前反映强烈的“案多人少”等矛盾,也将不再一味走扩编的老路,而是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
查处“干预司法”
设立内外人员过问案件信息录入专库
新京报:为保障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判案,去年三月中央出台了两个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和司法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一年中,各地在这方面落实情况如何?
李少平:司法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完善“开大门、关后门”的制度,中央出台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 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是设定了一条“红线”。最高法就此也制定了实施办法,我们在全国法院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内, 设立了内外人员过问案件的信息录入专库,对法院外部领导干预司法活动和法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情况,都全面、及时、如实地记录,并通报责任人员。
新京报:近来,我们查处的干预司法的情况多吗?
李少平:今年2月,中政委还集中通报了一批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典型案例,共7起20人,也追究了涉案人员的责任。
新京报:其实民众最关心的是,我打这个官司,怎么才能保障法官的判决是公正的。
李少平:这也是法院最关心的问题。要确保司法公正廉洁,最根本的,还是从制度上消除暗箱操作和司法权力寻租的空间。严禁外部领导和内部人员干预插手案件是一方面。
另一个做法是全面深化司法公开,信息公开了,民众看得见了,才能保障这里不出错。建设“三大平台”,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到去年年底,我们的裁判文书网已经公布了1448万份裁判文书,这个量很大。
新京报:去年9月,最高法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目标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一目标目前实现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