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这支36人组成的队伍隐秘而伟大 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2018-06-20 11:13:33
A+ A-

四个男人庄严地站成一排,腰板笔挺。当《等着我》的希望之门打开时,另一个男人出现了。灯光照亮了他抽动的嘴角,还有鬓边的白发。他上前一步,与那四个男人一一拥抱,叫他们叔叔。这四位叔叔也一一抱紧他,对他说:“我想见你爸爸,我想你爸爸......”

此时此刻,他们的心共同飞向延绵1.8万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上。大海平静如镜,云雾散开,光线折射在海中,熠熠生辉。四位叔叔又成了当年的“青松”,和战友们展开了被视为天方夜谭的工程。远离尘嚣的热血青年们,用持久的耐心和毅力,将激情化为责任与荣誉的坚守。

36位首批核潜艇试航员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深海硬汉的铮铮铁骨,被称为“36棵青松”。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初屹立于深海的“36棵青松”如今身在何方?四位战士程文兆、刘洁清、龚徐洲、张友清来到《等着我》节目现场。“36个人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少”。曾经风雨同舟的战友,已经有9位相继离世。然而无论咫尺天涯,36位同生死共命运的海军战士永远是个整体,铸就了不可分割的深蓝海魂。

来到节目现场的,还有与他们共赴风浪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这个因核潜艇结缘的大家庭,有同生共死相濡以沫的战友情、有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在这次节目中,这支神秘又特殊的队伍中“36棵青松”的照片与姓名首度在荧屏公开集体亮相。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蓄势起航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建设一支强大的核潜艇部队,这是国家的使命,也是历史的召唤。

1969年,海军从常规潜艇支队及护卫舰支队等单位挑选36名核潜艇试航员,组成了首艇接艇队。首批核潜艇试航员此前从未接触过核潜艇相关知识,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种设备,他们从零开始。教课老师几乎一对一辅导教学。“我们学得一身汗,他们教得也是一身汗”,龚徐洲说。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是同志们学习劲头很足,谁也不甘落后,每晚都学习到10点多钟才就寝。他们跟着教员学,跟着工人练,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练上几百次、上千次,他们查资料、爬机舱、摸管路、钻反应堆舱,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熟悉,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掌握,一步一步地熟悉、驾驭和驯服被称为“钢铁巨鲸”的核潜艇。

“别人能做到的,中国军人同样能做到!”试航员们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全部通过笔试、口试、实操考核,在驾驭核潜艇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深海铸剑,出鞘惊天

1970年12月26日,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降临了。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运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抵达海边,准备下水。

核潜艇在船坞中完成了最后的安装收尾和初步调试工作。接着,将进行一次全面考察核潜艇研制是否成功的码头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在没有资料可以借鉴,研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困难再多也吓不倒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聪明才智,解开了一个个难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1974年1-4月,第一艘核潜艇继续进行检验性航行试验,试验证明,运行情况良好。至此,核潜艇可以交付部队使用了。核潜艇首艇第一任艇长杨玺从高振家手中接过军旗,然后庄重地把它插在了“长征1号”的塔状舰桥上。

来到《等着我》的四位战士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从初相识到同舟共济,他们与机电长庄永元共同生活了12年。1971年8月,核潜艇正式到海上试验,担任关键岗位的庄机电长因为眼睛不好而住院,在这样的时刻,他不顾个人身体安危,坚持到现场参加试验。除了时刻记录数据,晚上他还要带核潜艇试航员学习,因为没有计算机,只能拿计算尺来反复演练。

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是战斗。从水面到浅水再到深水,每一次试验都是一场生死考验。程文兆对自己参加核潜艇部队以来的一次出海经历记忆犹新。10级大风掀起滔天巨浪,浪高将近十几米。每次浪打过来,全身湿透。有一个战士因为风浪太大,最后只能趴在地板上,从胸腔到胳膊全部绑在椅子腿上,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发电报,保持海上与陆地的联系。

每一次的下潜试验都是一次巨大的身心考验,“有的地方扛不住压力,螺帽‘啪’就打出来,就像人断裂的骨骼一样‘嘎嘎’响”,程文兆回忆道。而刘洁清在下潜试验中也切身经历过危险时刻。当时他准备去控制台时,却发现随着水压的变化、钢核的变形,工作间的门被压死。但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攻坚克难,解除危机。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也与36名战士一起经历试航试验,一起在艇上生活,在他看来:“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我更要为艇上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36名战士犹如36棵青松,坚守岗位不动摇。1988年9月,运载火箭冲破海面,带着橘红色的火焰,准确溅落在目标海区。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军海基战略防御力量初步形成。

战艇为伴,生死同行

以核潜艇为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试航员远离亲人、远离故土,在蓝色的海洋里穿行,阳光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奢侈品。然而等到告别之时,才发现,核潜艇早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1977年2月份,刘洁清离队,到了码头以后,久久地注视着战舰,心情复杂。他默默看着,对着军舰长长地敬了一个礼,想着“我的部队,我的战友,我的战舰”。

同舟共济的战友们一别几十年。“36棵青松”的35名都联系到了,唯独机电长庄永元一直都没有消息。“36棵青松”还差一人就聚齐了,但是他们寻找了很久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很怀念当年一起工作的场景,还想一起回到曾经奋斗的地方看看。

他们在《等着我》的融媒体寻人平台上发了“求助信”,希望借助央视的公益平台力量找到老战友。节目组的爱心寻人团第一时间展开工作,遗憾地得到了庄永元已过世的消息。他的儿子来到了现场,与四位“青松”紧紧相拥。他们没有太多泪水,没有漂亮的言语,但作为中国首批核潜艇试航员,“钢铁巨鲸”见证着他们的奋斗和情谊。

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一百多名参试人员都和到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样,曾经隐姓埋名地做着惊天动地的事,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他们一生的自豪。

他们是投身于中国前所未有的核潜艇事业的人,讲起过去的事情,荣耀感溢于言表。透过他们熠熠生辉的眼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受到了他们顽强信念的鞭策。

36棵青松”全体成员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