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风靡荧屏的中国功夫电影也是民族灵魂的投影

2018-05-31 10:30:23
A+ A-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吕洲翔】

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认为:“民族是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原则。”这种灵魂和精神原则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某种文化遗产,二是将这种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决心。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回望近现代历史,武术自始至终与中国民族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十九世纪末,华北地区的民间武术组织将民众团结在一起,反抗在中国不断扩张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催生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1899-190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在达尔文主义、军国民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推动中,尚武之风兴起,习练武术被国人认为是“强国保种”的基本途径。在北洋政府、教育家和民众的支持下,武术开始得到普及和发展。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五四运动掀起了新一轮的民族主义浪潮。受此影响,武术备受社会各界人士推崇。1928年,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武术。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武术的振兴,功夫电影应运而生,大量的经典武侠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成为了国产电影的支柱题材之一。从1928年到1931年,短短四年间就有227部功夫片在中国问世。

早期功夫电影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印刷媒体促进了民族主义的构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自其诞生之日开始,中国的功夫电影便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连。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就呼吁用功夫电影重塑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著名电影演员、导演郑君里(1911-1969)指出:“古装片运动最初的目的,恰如民十一文坛上的‘整理国故’的工作一样,未尝不想用实验主义的态度翻译历史。同时也想从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中发挥东方固有的精神文明,与国片的欧化影响相对立,建立起中国电影之民族的格调……使得那班向来不甚了解我们的,知道我们也自有神武英豪的民族性。”

民国影评家鄂先生在评论武侠片《红蝴蝶》时写道:“言情片细腻风流……其轻浮邪荡之举动,弱志短气之情,于强盛之国,承平之世尚无病,若于我病夫之国,正卧薪尝胆之时,再以言情短志,斯乃益促我病夫之国人致于不治矣。是故非武侠之片,不足以鼓其勇;非勇敢之事实,不能增其气也。”

早期的功夫/武侠片属于传统的“古装武侠”或充满奇幻色彩的“剑仙”电影。它们大多基于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儒释道等主流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影片中的侠客们武艺高强,嫉恶如仇,被塑造成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和美德的化身。这些影片潜移默化地将武术塑造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女侠李飞飞》(1925)剧照

《女侠李飞飞》(1925)剧照

《火烧红莲寺》(1928)剧照

《火烧红莲寺》(1928)剧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电影导演、演员和制片厂为躲避战火撤离大陆前往香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香港逐渐成长为华语电影的中心。《方世玉打擂台》(1938)是在香港拍摄的首部功夫片。到四十年代末,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成熟。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系列电影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功夫电影进入了新时代。

在过去,功夫电影总是充满奇幻色彩,打斗场面多是基于传统戏曲表演,舞台特效和后期处理。黄飞鸿系列电影引入了真实的武打动作,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仅仅在五十年代,香港的电影公司就制作了多达61部黄飞鸿系列电影。在这些电影的影响下,黄飞鸿不仅成为了粤语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力量的象征。

《黃飛鴻正传之鞭风灭烛》(1949)剧照

《黃飛鴻正传之鞭风灭烛》(1949)剧照

香港功夫片与民族主义叙事模式的诞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苏分裂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情绪高涨。这种民族主义思潮基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国人坚信,弱小的国家随时可能受到强国的威胁和欺凌,他们渴望国家增强军事和经济实力,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受此思潮影响,1967年五月,香港爆发了由工人阶级、底层贫民和左翼爱国阵营发起的大规模反帝、反殖民示威游行。在港英政府的镇压下,这场政治风暴直到1967年底才逐渐平息。

香港电影界无疑受到了民族主义和六七政治风暴的影响。从六十年代末开始,香港功夫片开始表达一种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和文化思想。这类电影的故事多设定在清末民初,大侠们凭借高超武艺击败外国武士,重振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拳师大败日本空手道高手和西方大力士成为了这类电影的经典情节。武术与民族主义通过电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龙虎斗》(1970)是这类电影的开山之作。该片讲述了十九世纪末一名年轻的中国拳师苦练功夫,用铁砂掌击败邪恶的日本武士和空手道高手的故事。影片一举夺得了1970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龙虎斗》海报

《龙虎斗》海报

两年后,李小龙的《精武门》(1972)和《猛龙过江》(1972)问世,标志着功夫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精武门》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租界。李小龙饰演的陈真是一名精武体育会成员。他为师傅霍元甲报仇,击败了代表帝国主义列强的日本武士和俄国大力士,为国家和民族挽回了尊严。

《精武门》剧照

《精武门》剧照

《猛龙过江》(1972)也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在片中,李小龙饰演的唐龙远赴意大利,用他高超的武艺打败了欺辱华人的意大利黑帮。影片中,李小龙与空手道世界冠军诺里斯在罗马斗兽场中的决斗场景成为了功夫电影史上的经典。

《猛龙过江》剧照

《猛龙过江》剧照

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成功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现代中国武侠形象,并赋予了它政治与文化上的双重意义。这类电影也表现了香港民众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并将武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独特的表现形式。

功夫电影在中国大陆的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功夫电影被视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在审查制度的影响下销声匿迹。改革开放让国产功夫片重获自由,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神秘的大佛》成为这个时期大陆武侠电影的第一部开山作。该片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二十世纪初的四川乐山,刘晓庆饰演的女侠保护了一尊国宝级佛像,让其免于落入恶人之手。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中渗透着朴实的爱国主义情节。

在此之后,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制作的《少林寺》开创了功夫电影的新纪元。该片在投拍过程中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的大力支持,其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影片讲叙了少林寺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故事,演员大多是来自内地的优秀武术运动员。男主角李连杰是多届全国武术冠军得主。1982年,该片在内地公映,一鸣惊人,创下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少林寺》在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掀起了功夫热潮。

在随后的几年中,在《少林寺》的鼓舞下,大陆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的功夫电影,例如《自古英雄出少年》(1983)、《武林志》(1983)、《大刀王五》(1985)、《神鞭》(1986)、《侠女十三妹》(1986)、《关东大侠》(1987)等。这些影片的故事大多围绕着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展开,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情节和爱国主义思想。

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张华勋执导的《武林志》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国产功夫片之一。该片设定在二十世纪初的天津,讲述了武林高手东方旭为捍卫民族尊严挑战俄国大力士达德洛夫的故事。

《武林志》由专业武术运动员出演。男主角李俊峰是北京武术队的主教练。来自沈阳、湖南和河北的武术运动员饰演了片中的其他角色。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助推下,《武林志》大受好评,斩获了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武林志》剧照

《武林志》剧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世界重新走入中国人民的视野。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震撼了国人,激发了以自强和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民族主义。这一民族主义思潮也通过新一代的功夫电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香港亚视出品的《大侠霍元甲》(1981)和《陈真》(1982)是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主义题材功夫影视作品。

《大侠霍元甲》改编自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的传奇人生。该剧于1981年9月在香港地区首播,后被引进到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华文化圈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表达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其获得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该片在大陆引发了武侠文化热潮,其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也成为了时代的经典: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

人家骄气日盛

开口叫吧高声叫吧

这里是全国皆兵

历来强盗要侵入

最终必送命

冲开血路挥手上吧

要致力国家中兴

岂让国土再遭践踏

个个负起使命

这睡狮渐已醒

《大侠霍元甲》剧照

《大侠霍元甲》剧照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经济、科技、工业和国家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功夫电影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重塑了民族自信心。正是这一难能可贵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中国度过了改革开放中最艰难的时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主义叙事模式的巩固与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后,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等一系列国际事件引发了国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满。这些国际争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国人开始呼吁全民族团结起来维护国家主权,反击西方霸权。一种防御性的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

美国学者亨廷顿于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更是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热潮。该书提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是由文化和宗教的差异所导致。中华文明的崛起将对西方构成威胁。亨廷顿的观点让人们坚信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必将采取遏制政策,流行在西方世界的“中国威胁论”并不是空穴来风。

到21世纪初,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人们相信,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病夫。民族复兴成为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目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功夫电影开始表达民族主义主题。这些电影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当代。它们以李小龙的《猛龙过江》为蓝本,在西方国家取景拍摄,内容多为中国功夫高手在异国他乡对抗当地黑社会。

《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1992)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在片中,曾得少林真传的德叔到美国开设了宝芝林武馆。叛徒尊尼打伤德叔,企图吞并宝芝林。德叔的得意弟子阿杰(李连杰饰)来美国探师,为他报仇,最终战胜了尊尼。该片在香港收获了八百万港币的票房收入,随后被引进至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并大获成功。

《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剧照

《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剧照

继《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后,《红番区》(1995)成为了中国功夫电影史上另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片中,香港警察马汉强(成龙饰)前往美国参加叔叔的婚礼。为了帮助一位华人女士,成龙卷入了当地的黑帮仇杀。最后他深入黑手党的老巢,成功救出了被扣押的人质。该片以五千六百万的票房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在大陆更释获得了超过三千五百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

《红番区》剧照

《红番区》剧照

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多部与《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和《红番区》题材相仿的功夫电影陆续问世,例如李连杰的《龙之吻》(2001)和《狼犬丹尼》(2005),成龙的《一个好人》(1997)、《十二生肖》(2012)、《英伦对决》(2017)等。李连杰和成龙也凭借着这些电影成为继李小龙后最有具影响力的国际功夫巨星。

第二类民族主义题材的功夫电影以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将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等清末武术大师塑造成了投身反帝,反殖、反封建革命的民族英雄。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黑帮流氓,而是外国侵略者和腐朽的清政府。

在《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1991)中,黄飞鸿(李连杰饰)在佛山开设武馆,教授国人武术以抵抗外敌侵略。他揭穿了英国人试图用鸦片毒害、控制国人的阴谋。在《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1992)中,黄飞鸿加入了革命运动,帮助革命党人抗击清政府,寻找救国图存之路。《方世玉》(1993)及其续集讲述了少年英雄方世玉(李连杰饰)帮助反清组织红花会抗击清政府的故事。《十月围城》(2009)则讲述了民间的侠客们帮助革命领袖孙中山逃脱清兵追杀的故事。

《黄飞鸿》和《十月围城》海报

《黄飞鸿》和《十月围城》海报

第三类功夫电影讲述民国时期爱国志士的故事,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近几十年来,钓鱼岛争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反日情绪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九十年代开始,反日题材的功夫电影开始大量出现。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1994)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该片是李小龙《精武门》(1972)的重制版,讲述了陈真(李连杰饰)为师傅霍元甲报仇,击败日军军官藤田刚的故事。

《精武英雄》剧照

《精武英雄》剧照

2006年,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将功夫电影带到了新的高度。该片讲述了霍元甲在上海租界挑战俄罗斯大力士、英国拳手、比利时枪手、西班牙剑士和日本武士的故事。他的对手们代表了二十世纪初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史诗般的故事情节和民族主义情节让《霍元甲》大获成功,在大陆的票房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在香港也收获了三千万港币的票房。

《霍元甲》剧照

《霍元甲》剧照

2006年后,以甄子丹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明星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12月,《叶问》横空出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该片改编自咏春拳宗师叶问(1893-1973)的人生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叶问(甄子丹饰)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奋起反抗,保护被奴役的同胞们。该剧囊获了第四十六届金马奖、第二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华表奖和上海电影评论奖。

《叶问1》剧照

《叶问1》剧照

在2010年上映的《叶问2》中,叶问在香港开办武校教授咏春拳,并赢得了当地武术师傅们的尊重。影片同样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英国拳王龙卷风公开羞辱中国武术,宣称他可以打败任何中国武术大师。叶问接受挑战,在擂台赛中击败龙卷风。

《叶问2》剧照

《叶问2》剧照

影评人Joy Fang指出:“尽管《叶问2》不像第一部着重刻画日军侵华的沉重历史背景,但它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叶问》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正如甄子丹所述:“《叶问》能打动人心,在于我们塑造了一个让观众信服的角色,一个为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很能打的中国男人。”

结语

从黄飞鸿到叶问,从《精武门》到《霍元甲》,从《猛龙过江》到《龙行天下》,中国电影人开辟了一条用武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独特道路,使武术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与力量的标志。

影片中的侠客和宗师们借武术弘扬传统美德,为民族尊严而战,捍卫华夏存亡,巩固了民族身份认同感,让民族魂得以传承。同时,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载体的功夫电影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功夫电影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当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在欧美市场大获成功并斩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中国导演们开始尝试复制这种模式。张艺谋的《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长城》(2016),陈凯歌的《无极》(2005)等新派武侠片开始大量涌现。

这些电影大多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做,因此在欧美国家收获了好评,但他们并未获得国内影评人和观众的普遍认可。大部分中国观众仍然更喜欢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为叙事框架的功夫片。

一言蔽之,以民族魂为核心的功夫电影才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思考和回味,才能在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引发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激励。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