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他用生命作为担保 只为完成中国导弹从0到1的质变

2018-05-23 14:36:02
A+ A-

——我立了军令状,有问题就杀我的头。

——当初德国人搞V2的时候,地球上没有人见过导弹,德国的技术水平再高也是1936年的德国水平,现在我们是1956年的中国技术水平,我们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

——梁守槃

致敬中国航天开拓者——梁守槃

梁守槃,早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和浙江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守槃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教授。

梁守槃心里,始终有一个中国航天之梦,终于,他在不惑之年等到了圆梦的机遇。

当机遇来临,梁守槃义无反顾,国防部五院成立时,梁守槃成为首批调到这里的科技工作者。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院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院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1956年10月8号国防部五院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中国的航天工程,正式奠基,也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此开始全面建设。

早在苏联还没有决定对中国提供援助的时候,梁守槃就提出,要靠我们自己已经得知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工作。

一些人认为中国当时缺乏经验,对自力更生地进行导弹研制心存疑虑,认为梁守槃自己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导弹,何谈研究。但是梁守槃却始终信念十分坚定。

面对大家的质疑,梁守槃思考片刻回答说:当初德国人搞V2的时候,地球上没有人见过导弹,德国的技术水平再高也是1936年的德国水平,现在我们是1956年的中国技术水平,我们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在这样对导弹研制工作坚定信念指引下,梁守槃和同事们开始了中国最初的导弹研制。

1957年底,仿制,成了中国航天初创时的中心工作。身负总设计师之责的梁守槃,深知先进技术来之不易。

他知道,仿制过程意义重大,必须一丝不苟。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专家。并留下了一句话: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你们如果用中国的液氧来发射,不成功我们不负责任。

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戚发轫

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戚发轫

那只能靠自己,所以那个时候,在我们脑袋里很明确,干导弹、干高新技术,只能靠自己,靠不了别人,外国人不可能,苏联撤了,给我们制造了非常多的困难。

在梁守槃一遍遍的计算和查找资料分析对比之后,他十分自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的液氧不行,是有人对原资料的理解有误,把杂质气态容积当做了液态容积,因而出现了一千倍的差距,梁守槃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他更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导弹可以用自己的燃料。

大家听了梁守槃的意见以后纷纷劝他说,要小心,毕竟发射导弹是件大事,一点马虎使不得,梁守槃说道:我立了军令状,有问题就杀我的头。梁守槃态度坚定甚至敢用自己的生命打包票。

 之所以敢于立下军令状,是因为梁守槃通过自己的计算发现,的确有人错把资料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成了液态容积,导致结果相差了一千倍。在发现了这个错误后,梁守槃随即断定:中国生产的液氧杂质含量没有超标,可以用来发射。

1960年11月5日,是东风一号发射的日子。主抓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在钱学森的陪同下,亲自到发射现场,给我国的第一枚导弹剪彩。随着指挥员的号令,东风一号喷出浓烈的火焰,飞向蓝天。在飞行了7分37秒之后,准确打中了554公里外的目标,这个记录,比它所仿制的导弹还要远。

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后来聂荣臻元帅对梁守槃风趣地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杀你的头,这颗头还要等着为国家立功。

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进程中,梁守槃所钟爱的航天梦想越来越清晰地走入现实。在从事导弹研制的实践中,以他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握着技术方向与技术途径。他以艰辛的奋斗与专注的耕耘践行着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