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66岁的他 将自己22斤血肉“补”在导弹上

2018-05-23 13:39:18
A+ A-

—11公斤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了导弹事业,我无怨无悔。

——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致敬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黄纬禄,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在英国留学的黄纬禄,目睹了德国V1导弹对伦敦的轰炸,看到了导弹的巨大威力。从那一刻起,年轻的黄纬禄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黄纬禄大学期间的笔记

黄纬禄大学期间的笔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国防安全受到挑战。潜地导弹研制工程势在必行。黄纬禄是火箭控制系统所所长。这次他临危受命,调任巨浪一号研制工程的总负责人。

潜地导弹是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巨浪一号就是以核潜艇作为发射平台的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是在水下的,所以如果陆上的核武器基地遭到了核打击,还可以进行第二次核反击。所以说,具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从军事上说这是很了不得的。

当时我国和苏美等大国相比,还不具备二次核打击的能力。为了国防安全,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1967年,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项目就这样在荒漠中展开了。

因为是第一代人搞火箭,不管固体的液体的,以前都没搞过。黄纬禄也没搞过,所以他也是重新弄起来的。他这个人特别谦虚,就跟大家讲,我向大家学习,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可以尽量说,尽量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零八所航天专家沈祖炜

因为是第一代人搞火箭,不管固体的液体的,以前都没搞过。黄纬禄也没搞过,所以他也是重新弄起来的。他这个人特别谦虚,就跟大家讲,我向大家学习,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可以尽量说,尽量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零八所航天专家沈祖炜

这一次面对的潜地导弹研究,让黄纬禄感到了压力。美国的第一枚北极星导弹从设计到完成,前后花了七年时间,耗费了大量模型弹,研制经费高达20多亿美元。这个经费标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假设我们国家有这个东西,那也不会被人家欺负得这么苦。——黄纬禄

假设我们国家有这个东西,那也不会被人家欺负得这么苦。——黄纬禄

既没有资料,也没有经验,更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学习。这些现实的问题,统统摆在了工作人员的面前。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

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实验,陆上发射;

第二步,将导弹装进发射筒,通过陆上发射筒打导弹,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

第三步,就是进行潜艇发射。

经过无数次发射实验和不断改进,1975年,巨浪一号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这时距离最初的论证,已经过去

整整十年了。

1980年10月,期待已久的实弹实验阶段正式开始。

多年心血,即将接受实弹检验。

所有人都满心希望,一次成功。

1982年10月7日15时14分01秒,巨浪一号点火升空。

然而,意外发生了,巨浪一号的第一次试射宣告失败

究竟要不要继续进行第二发的试射?

所有人都在等待黄纬禄的最终决定。

我每天晚上睡不着觉,虽然遇到问题都分析清楚了,但还是担心究竟还会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还有遗漏。——黄纬禄

我每天晚上睡不着觉,虽然遇到问题都分析清楚了,但还是担心究竟还会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还有遗漏。——黄纬禄

经过慎重思考,黄纬禄判定,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没有什么问题。第二发试射可以继续进行。在第一次试射失败五天后,巨浪一号的第二次试射再次进入倒计时。黄纬禄就像快接近终点的长跑运动员,迈出了百米冲刺的步伐。对每份技术参数,都详尽核实。

发射过后,一步一步的都在脑子里,像演电影一样。这几天,基本上就睡不着,所谓茶不思饭不想。——黄纬禄

发射过后,一步一步的都在脑子里,像演电影一样。这几天,基本上就睡不着,所谓茶不思饭不想。——黄纬禄

1982年10月12日,在下午的一个顷刻间,潜地导弹如蛟龙腾越出水面,喷吐着白色的云柱直刺高空。

成功了!

海岸上的居民不约而同雀跃欢呼。

但此时,却不见黄纬禄激动。

或许这一次成功,

早在他心里多次用无声的语言描绘过……

2011年,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去世,享年95岁。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还为大学生暑期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专门题写了赠言。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