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红军过雪山草地时标语为何多“回番”字样?

2018-05-02 08:26:17
A+ A-

83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今四川阿坝州茂县(过去这一带又称松茂地区)率先建立了少数民族革命政权。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征期间,红军在雪山草地的标语、文告,有很多“回番”这样的字句,也就是说,对于松茂地区的少数民族,当年红军多以“回番”(回族、藏族)概之。

阿坝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这一区域的民族构成一般表述为“藏、羌、汉、回”,那为什么长征时期这一地区的许多标语都写成“回番”(回族、藏族)了呢?

这与红军自茂县土门进入雪山草地时,军中的一位回族阿訇肖福祯(阿訇,波斯语音译,对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也是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有“教师”“学者”之意。阿訇在穆斯林群众中有很强的号召力。)有着密切关系。

汉文、阿拉伯文标语:胡宗南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资料图)

汉文、阿拉伯文标语:胡宗南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资料图)

今文物馆内陈列着红军长征途中岷江河畔的石头,其上有几处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红军标语,一般史料上习惯性地称之为“回文”标语。确切地说不是“回文”,中国的回族并没有自己特定的语言文字,都是用阿拉伯文诵读,在那个时期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红军标语的,是少数接受过正规阿拉伯文化知识教育的回族穆斯林人士。

长征时期散落在雪山草地间的阿拉伯文标语,主要出自江油中坝清真寺阿訇肖福祯之手,红军诸多书写有“回番”的标语、文告多受肖福祯的影响。

肖福祯,回族,出生在成都市西华门,幼年就读于成都清真寺,系统地学习了阿拉伯文,对伊斯兰教经典读物颇有研究。学成后,于1923年受聘于江油中坝镇清真寺任主寺阿訇,主持中坝清真寺教务达12年。

李白故里江油。

李白故里江油。

历史上,李白故里江油是川西北的富庶之地,是成都的北方门户,商业发达。商业发达的地方一般都有回族穆斯林经商的身影,江油中坝地区更不例外。穆斯林长期往来于藏羌地区,一般都通晓藏羌语言、熟悉松茂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成为连接松茂地区与成都平原的桥梁。

1935年4月,渡过嘉陵江的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地区的邓锡侯部,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方面军在江油中坝、北川得益于当地回族穆斯林的协助,了解和掌握了不少川西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为下一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建政工作打下了基础。

4月中旬,红军相继进入城镇。中坝镇北街为回族穆斯林的聚居区,红军非常注意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战士们即使露宿街头、大树下,也不惊扰穆斯林群众,更不借用回族百姓的生活炊具,不轻易进出清真寺。

红军在江油期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在中坝马家沱王爷庙召集中坝地区宗教界、商界人士开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中坝清真寺当时的开学阿訇肖福祯听后深受感动,对红军的平等自由观大加赞赏,相信红军就是为贫苦百姓谋福利的军队,共产党就是为大多数穷人谋福利的政党,因而接触了不少红军将领。

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

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

通过肖福祯阿訇,红军将士结识了部分往来于松茂地区的穆斯林商人,了解掌握到大量川西北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当时担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这样写道:

“对于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方面军和省委在进入岷江地区之前,就进行了政策和组织等方面的准备,准备工作是从调查研究入手的。当时一些出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人,他们通晓少数民族的语言,熟悉地理环境和民情风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依照党对中国革命的少数民族问题的论述,结合以往在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地方工作的经验,我和省委书记周纯全,省委委员傅钟、罗世文,省委秘书长吴永康等同志一起研究起草了《西北特区关于少数民族工作须知》,并于5月5日在《干部必读》西北特刊第二期上发表,供方面军部队和党政干部了解川西北少数民族情况,学习掌握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以便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和有效进行宣传工作。

——见《刘瑞龙回忆录》第68-69页

从这段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回族穆斯林的身影,因那个时代出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商业来往的大部分都是回族穆斯林。

红军在中坝期间一个星期五的中午,肖福祯阿訇在主麻日(星期五众穆斯林在清真寺集中聚礼)对前来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讲“瓦尔兹”(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时,由执教阿訇讲解伊斯兰教教义)时,结合自己的见闻,宣讲了红军在中坝保护清真寺、尊重穆斯林的实例,对红军的实际行动大加赞赏,号召大家为红军提供便利。

之后不久,形势发生变化,红军撤离了中坝,川军和地方反动势力接踵而至,对红军驻扎的地区实行所谓“清除赤祸”影响,残酷推行“清共剿赤”政策。反动势力认为肖福祯阿訇有“通匪”之嫌,应“缉拿查办”,迫使肖福祯阿訇不得不偕妻子女儿告别众穆斯林,离开生活了12年的中坝清真寺,往北川方向追赶西去的红军,在一位名叫马文常的穆斯林朋友帮助下于北川陈家坝赶上了红军,并请求加入了红军队伍。

红军队伍中有了一位富有学识的回族阿訇肖福祯。他身份特殊,因他首先是一位向穆斯林传达和解释伊斯兰教经典、宣讲教义的宗教人士,其次他是红军中的一员,所以肖阿訇被安排在政治部工作,重点开展回民工作。

肖阿訇在北川参加了红军,与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结识。刘部长是一位富有革命斗争经验并谦虚谨慎的红军高级将领,他们通过密切接触,共同研究起草了《回民斗争纲领》和《告回番民众》等红军文告。

阿坝州茂县羌城。(资料图)

红军占领茂县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驻扎了近一个月之久,期间,肖阿訇配合总政治部制定了《红军告回番民众书》等。那时,茂县县城居住着不少回族穆斯林,随着红军的到来,茂县清真寺亦成为传播红军主张的重要场所之一。受肖阿訇的影响,当地许多回族青年加入到红军队伍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物。

红军政治部在起草宣传标语时,受接触面和肖阿訇的影响,将松茂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回番”(过去成都江油等地多将松茂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为“回番”),之后我们常见到写在百姓土质墙体、寺院木板门窗以及刻在路边石头上的红军标语——“回番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帝国主义”“红军是解放回番民族的救星”“提高回番青年的文化教育”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军中肖阿訇的智慧与努力。

2017年茂县境内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时,临近的茂县太平清真寺组织穆斯林将饭菜第一时间送往灾区。(资料图)

2017年茂县境内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时,临近的茂县太平清真寺组织穆斯林将饭菜第一时间送往灾区。(资料图)

1935年7月,肖阿訇随红四方面军自茂县进入大小金川流域。大小金川是藏回汉杂居地,身处军旅的肖阿訇在日常工作中一如既往地恪守穆斯林的生活习俗。那时红军的生活本来就艰苦,而肖阿訇更为艰辛,因他不食用非穆斯林家中沾染肉食的饭菜,常常忍饥挨饿,后来为便于开展工作,他个人身边常带着一个瓷碗。战友们为他的清苦感叹,而他总是乐呵呵地鼓励身边的人:“我们是为了彻底解放所有受苦的同胞,现在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就是饿死、战死也值,仁慈的真主会宽恕我们的。”

作为一个清廉的穆斯林阿訇,他个人为坚守宗教信仰而携带的一个瓷碗,长期保存在今金川县文化馆。

格勒得沙共和国境内的绥靖(金川)建立了回民苏维埃政府,隶属西北联邦政府,其领导成员全为回族。红军在金川还成立了红军回民独立连,连部就设立在金川老街清真寺内。肖阿訇在穆斯林当中的号召力可见一斑。据“西北联邦政府”原副主席马显文的回忆:

四方面军有一位姓肖的阿訇主持民族部的回民工作,在小金文昌宫召开过一次大金省委回民大会,由肖阿訇反复宣传了红军尊重回番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关规定。

——论文《红军长征中的回族阿訇肖福祯》

作者文星明

红军中有肖阿訇,还有回族苏维埃政府,这对众多回族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有着特别重要的号召力。

1936年7月,肖福祯阿訇随金川独立师北上,在行进到梭磨河谷(今马尔康梭磨乡)一带时遭遇反动武装伏击不幸牺牲。与众多跟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北上的少数民族将领一样,军中阿訇肖福祯牺牲在了北上的长征途中。

马尔康索磨河谷。(资料图)

马尔康索磨河谷。(资料图)

肖阿訇主持编写的诸多红军文告却永远地留在了共和国的史册上,昭示着人民军队在开创初期就是一个吸纳各民族精英共同奋斗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